棘冠海星大爆發 使太平島海底九成珊瑚礁死亡 學者:未見過如此慘狀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我個人潛水40多年也未曾見到如此慘狀。」研究太平島珊瑚礁生態系多年的研究員鄭明修表示,2019年當地珊瑚礁仍相當健康,然而今(2021)年卻發現九成以上珊瑚礁死亡,而造成此生態浩劫的元兇,便是族群數量大爆發的棘冠海星。

20210630「太平島棘冠海星大爆發逾9成海底珊瑚礁死亡」記者會。棘冠海星。照片提供:鄭明修
棘冠海星。照片提供:鄭明修

短短兩年內 太平島珊瑚礁生態系從健康轉為浩劫

在國家海洋研究院「西南海域珊瑚礁監測」計畫的委託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及研究團隊,今年4月前往太平島海域調查,發現水深2公尺以下的海底珊瑚礁幾乎90%以上的珊瑚死亡,尤其是石珊瑚幾乎全滅。

鄭明修自1994年至今,一共在太平島潛水調查七次。他表示太平島四周設有六個生態調查測站,根據2017年在的調查,活珊瑚覆蓋率達60-80%,整體屬於優到特優;前一次(2019年9月)的調查結果也保持正常健康。然而在短短不到兩年後的今年,活珊瑚覆蓋率卻只剩不到1%,「我個人潛水40多年也未曾見到如此慘狀。」

鄭明修指出,造成太平島珊瑚礁的生態浩劫的主因,為棘冠海星在太平島族群數量的大爆發。棘冠海星以活體石珊瑚的珊瑚蟲為食,一隻成體的棘冠海星每年可以啃食掉4~6平方公尺的珊瑚。一般來說,每1萬平方公尺可以供養20~30隻棘冠海星,然而目前太平島棘冠海星的密度,已達到每1萬平方公尺760隻,超過警戒值,為大爆發等級。

20210630「太平島棘冠海星大爆發逾9成海底珊瑚礁死亡」記者會。圖內密佈18-20隻棘冠海星。照片提供:鄭明修
圖內密佈18-20隻棘冠海星。照片提供:鄭明修

學者推測 天敵大法螺消失 使棘冠海星大爆發

至於太平島棘冠海星族群數量的大爆發的原因,鄭明修推測除了自然的週期性變動外,主要仍為人類對生態系的干擾、污染造成。天敵消失可能是棘冠海星大爆發的主因,大法螺是棘冠海星最主要的天敵,卻遭大量捕撈作為觀賞貝,導致大法螺在太平島和台灣海域幾乎滅絕。

對此,海保署今亦發文回應,過去我國螺貝類的物種多樣性、分布和族群量現況不明,導致保育工作的推動窒礙難行。因此,海保署自今年起展開「台灣硨磲貝及其他重要螺貝類調查及保育評估計畫」,針對台灣珊瑚礁生態系的大法螺等重要螺貝類進行調查,以訂定具體保育行動,維護珊瑚礁生態系中的重要螺貝類資源。

鄭明修也補充,另一個使棘冠海星族群數量大爆發的可能原因是人為海洋污染,當富含營養鹽的水流入海中,將造成微細藻類的大量增生,也提供棘冠海星幼生時期足夠的食物來源,構成族群大量繁衍的條件。然而太平島周邊海域過去幾乎沒有大量人為污染,因此相關因素仍須進一步探究。

20210630「太平島棘冠海星大爆發逾9成海底珊瑚礁死亡」記者會。大法螺是棘冠海星最主要的天敵。照片提供:鄭明修
大法螺是棘冠海星最主要的天敵。照片提供:鄭明修

學者籲持續監測、移除棘冠海星  太平島珊瑚礁仍有復原機會

鄭明修表示,由於天敵少、本身具有絕佳的防禦機制,使棘冠海星難以「移除」。事實上,1970年代澳洲大堡礁也曾有棘冠海星大爆發,爾後就一直無法根除,後來在琉球、關島、印尼等海域,也都曾經發生過棘冠海星大爆發的事件,導致大範圍的珊瑚死亡,需要透過人力移除棘冠海星才能讓珊瑚逐漸復原。

鄭明修指出,世界各國數十年來投入大量經費、人力研究棘冠海星,目前仍無一套有效的防治方法。鄭明修說明,棘冠海星又稱為「魔鬼海星」,再生能力十分強,用刀切割可能再生成更多隻。

鄭明修分享2010年澎湖「突棘行動」的經驗,由於當時在棘冠海星仍未達大爆發等級前,就「超前部署」結合政府與民間潛水志工的力量,進行兩年的人工移除與監測調查,才有效控制當地棘冠海星的數量。

近年來各國逐漸發展出更多移除方法,其中於海星注射20CC醋酸,使其死在海底的方法最有效率,後來甚至有國家透過影像辨識系統尋找棘冠海星,再利用機械手臂注射醋酸。然而鄭明修表示,相關移除措施成本高昂,且在族群數量龐大時恐怕緩不濟急。

鄭明修指出,太平島需要政府投入更多人力與經費,持續監測並移除太平島海域的棘冠海星,未來珊瑚礁生態資源自我復原的機會仍然存在。不只是太平島海域,未來台灣、東沙群礁等珊瑚礁生態監測調查,都應該持續進行,才有機會針對棘冠海星族群大爆發前提早因應。海保署則表示,後續將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評估,並整合相關資源,守護我國珊瑚礁生態資源。

20210630「太平島棘冠海星大爆發逾9成海底珊瑚礁死亡」記者會。機械手臂將醋酸注入棘冠海星。照片提供:鄭明修
機械手臂將醋酸注入棘冠海星。照片提供:鄭明修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