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鳥東方亞種數量暴跌 柬埔寨農民改種赤頸鶴喜愛米種護鳥

記者 李娉婷/報導

世界上最高的飛鳥赤頸鶴(Sarus crane)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物種,不過牠們分布於東南亞的東方亞種,卻處於高度瀕危狀態,據估計,柬埔寨和越南的濕地只剩下不到200隻赤頸鶴,而近20年前的數字是近900隻。為了阻止動物數量下降,在柬埔寨湄公河三角洲,一群稻農正在改向種植赤頸鶴喜歡的米種,希望能吸引牠們前來,扭轉頹勢!

每年東方赤頸鶴都會拜訪安隆普林溼地,迎接水稻的收成。   取自The Guardian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湄公河是東南亞最長的河流,也是數百萬人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沉積的淤泥讓該地區土壤肥沃,但隨著越來越多土地被轉用於農業和水產養殖,加上氣候危機的影響(例如水土流失及海水倒灌),該地區的野生動物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

曾經大量到訪湄公河三角洲的安隆普林溼地(Anlung Pring)的赤頸鶴,是受到影響的鳥類之一,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該國的合作夥伴柬埔寨自然生命組織(NatureLife Cambodia)表示,今年只有 91隻東方赤頸鶴來到安隆普林溼地,而這些鳥類的未來,可能掌握在高查卡村(Koh Chamkar)的16位農民手中,他們將土地租給該組織,並改為種植赤頸鶴喜愛的米種,其中一位農民Khean Khoay說:「幾年前,我在稻田附近的濕地數到過300多隻赤頸鶴。」

赤頸鶴體長約有176公分,是世界上最高的飛鳥,牠們分布於東南亞的東方亞種處於高度瀕危狀態,據估計,柬埔寨和越南的濕地只剩下不到200隻赤頸鶴,和2002年的近900隻相比,數量急劇下降。大約有一半的東方赤頸鶴會在非繁殖期拜訪安隆普林溼地,牠們會在12月下旬水稻收割前到達,並一直待到5月旱季結束。

柬埔寨和越南的東方赤頸鶴數量從2002年的900隻暴跌至如今的不到200隻。   取自The Guardian

柬埔寨自然生命組織預付了十年租金給出租土地的農民,在柬埔寨環境部的支持和IUCN荷蘭分部的資助下,該組織在此種植柬埔寨本土的短梗米(short-grain rice),像是「boka teourm」和「pong roluk」,它們是赤頸鶴的最愛。在收成季節,該組織租下的17公頃土地中,有一半的作物會被用於補充赤頸鶴和其他鳥類的飲食。

柬埔寨自然生命組織還向農民提供了耕種土地的每日津貼,提供農民固定收入,該組織的代理執行長Bou Vorsak說:「我們向農民承諾土地只會被用來種米,而且會確保土壤長期適合耕作。」這種安排能防止農民把土地賣給開發商,或改為其他用途,為未來十年到訪的赤頸鶴保留了一片淨土。

不過,這不是一個會賺錢的計畫,由於不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再加上土壤鹽度偏高,2020年12月第一次收成時,每一公頃土地只收穫了不到一噸的稻米,而一般的產量會是兩噸。不過Vorsak表示,他們知道產量有限,不過並不介意,因為他們為赤頸鶴保留了一半的稻米,此外,這些稻米的價格並不好,「因為我們種的是赤頸鶴喜歡的米,這些本土種是短梗米,煮了之後不是很柔軟,沒辦法和茉莉香米競爭。」

: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的土壤鹽度原先就會有所起伏,但科學家觀察到近年來鹽度有升高趨勢。)

除此之外,柬埔寨自然生命組織的一項新計畫也在運行中,同樣來自高查卡村的農民Tom Ke在今年加入了另一項耕作計畫,在此之前,他對赤頸鶴不太了解,他說:「我只記得看過這種奇怪的高大紅頭鳥,但我現在開始更關注牠們了。」

根據這項新計畫,參與的農民需要將5%的水稻留給鳥類,不進行收割,非營利組織則會提供農民種子、有機肥料、天然殺蟲劑和有機農業技術訓練,而農民則需要同意12項方針,包括種植赤頸鶴喜歡的米種、不會在農作物上使用化學品、不會獵殺或誘捕來訪的野生動物、不會侵占受保護的土地等,如果農民遵守所有方針,柬埔寨自然生命組織將會為這5%保留給赤頸鶴的水稻付款。目前已經有兩個村莊的40多位農民加入了該計畫,覆蓋38公頃的農地,第一次收成將會在今年12月進行。

Vorsak希望這些赤頸鶴保育倡議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能獲得更多支持,「和這些擁有土地的稻農和地主一起,柬埔寨自然生命組織的目標是為赤頸鶴保護住1,000多公頃的土地。」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