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江俊緯(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
空氣中不時傳來陣陣濕潤的泥土味與青草味,放眼望去,兩旁都是淺山丘陵,丘陵上為自然生長的常綠植物,偶爾看見幾株果樹與檳榔雜植其中,沿著小溪的右岸向源頭走,只看見幾戶住宅,宅前種植水稻、火龍果、文旦、香蕉等經濟作物,每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都不大,時值國曆1月,二期水稻已收割完畢,原先的水稻田已長滿油菜花,待翻土後成為下一期稻作的肥料。
這裡是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楓樹窩,以前此地長滿楓樹,現在則以有機米聞名。窩,是客家聚落常用的地名,形容三面地勢高、一面地勢低類似畚箕的地形,此種淺山丘陵正符合石虎生長。
台灣僅剩的野生貓科動物——石虎
石虎又稱山貓、錢貓、豹貓、瑯嬌貓,體型與家貓相當,特徵是額前兩條延伸至眼窩的白色線斑和左右耳後的白色圓點,身上的黑色斑紋與家貓的條狀不同,呈點狀分布。
台灣曾經存在兩種野生貓科動物,一為石虎,再者就是已經滅絕的台灣雲豹,這也是近年來政府、民間團體、研究單位積極保育石虎的原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表示,屏科大是最早研究石虎的單位,那時沒有人知道台灣到底哪裡有石虎,他與研究台灣雲豹的姜博仁一同找遍高雄山區,始終沒有發現石虎的足跡,直到聽説苗栗有石虎,才移師苗栗開始研究。
根據古籍記載,石虎分布的最南端可能達恆春半島,東部的海岸山脈在日治時期也有原住民捕獵的紀錄。目前石虎族群分布範圍主要集中於苗栗、南投的淺山森林,而台中、彰化、嘉義只有零星的個體紀錄。全台數量估計約為650隻,半數集中於苗栗縣。
為石虎路殺設友善通道 反增疾病傳播風險
在野外,石虎的天敵只有犬與人類。主要威脅有農用藥物、犬貓攻擊、疾病傳播與棲地的開發。相較於其他死因,車禍死亡的數量其實只占少數。
目前政府為解決路殺實施許多方案,例如:在石虎出沒的地區設置地下通道、反光警示、測速照相、警告標語等,但陳貞志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保育政策,只是處理表面,大家只看到路殺,那我就不要讓石虎死在路邊,如果這個政策很好,族群量會增加。」陳貞志表示,路殺減少後,石虎都改走地下通道,但很多犬貓也會走這些通道,就像把天敵與掠食者集合在一起,動物的密度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也跟著增加。
比路殺迫切的是犬隻問題,可能是流浪犬或放養的家犬,這些犬隻不但會攻擊石虎,也會傳播病毒,目前已知犬小病毒及犬瘟熱都會傳染給石虎及白鼻心等其他小型食肉目動物,甚至石虎腸道也驗出貓科動物的寄生蟲。
台灣針對流浪犬貓的零安樂死政策,及成本高、執行率低的TNR(捕捉、絕育、釋放,Trap Neuter Return),使野外流浪犬貓的數量一直增加。陳貞志表示,目前台灣管理流浪貓狗政策有很大的缺失,20年內可能都無法解決,「不只有我們,非常非常多的單位、研究機構,對於流浪狗無力感滿重的。」
生態給付會是解方嗎?
農委會林務局在2021年實施「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石虎就是其中之一。法規規定,申請此方案的農民,不得使用除草劑、毒鼠藥、獸夾、毒餌、非友善之防治網,且作物須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
農民在保育的同時,也能獲得額外的收入,即生態薪水的概念。目前若採取友善耕作,每公頃每年可補助最高2萬元,若在自家農田架設生態攝影機,且拍到石虎可補助1萬元,該推動方案自2021年元旦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為時三年。
如今上路滿一年,根據苗栗、南投、台中農業處所提供的資料,去年參與「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的申請人數以苗栗和南投為大宗,苗栗共103戶申請,總面積94公頃;南投則197人申請,總面積266公頃;台中只有11人申請。
陳貞志表示,通常雄性石虎活動範圍約為1000公頃,雌性約為500至600公頃,而年輕石虎可能會更大。雄性與雌性間的領域會有大範圍交集,一隻雄性可能會與多隻雌性重疊,但主要為雄性競爭,雄性間交集範圍很小。
根據推論,加總生態給付推動方案的農地面積,差不多只能提供一隻石虎活動的範圍。且目前該方案尚未有完善的成效評估,能否對石虎保育提供實質幫助,尚未能下定論。
種植有機石虎米的改變 「社會棲地」也影響保育
雖然生態給付無法提供石虎直接幫助,但能產生正向的社會效益。屏科大野保所教授裴家騏說,「給付有一點點在改變社會氛圍,上次研究,大部分苗栗的農民,對石虎觀感有較正面,過去負面觀感非常高,認為他是有害動物。」
裴家騏指出,過去很多農民很不喜歡石虎,會有人做預防性或報復性的防治,例如用毒餌、捕獸夾,或是請獵人移除石虎。農民阮長明表示,石虎捕獲家禽後會先食用內臟,沒吃完會再回頭來吃,曾聽說有心人士便會利用此習性,用毒餌移除石虎,在未食用完的家禽屍體上塗抹農藥,待石虎回來。
「石虎出現在田裡沒有什麼好事不好事,只要不妨礙我們就好。」回到苗栗通霄的楓樹窩,阮永松現為這裡種植石虎米的農民,今年剛獲得有機認證,耕種面積約為1.2公頃。他說以前也不知道石虎是什麼,也不曾看過,但很奇怪雞舍裡的雞一直不見,直到石虎保育協會的人來,才知道石虎。
問他對石虎的看法,阮永松說:「石虎出現在田裡沒有什麼好事不好事,只要不妨礙我們就好,現在倒是猴子的問題比較嚴重。」
種植有機石虎米八年的阮長明則說,原先在北部工作,回到苗栗老家後,因緣際會下開始種植,一開始採取友善耕作,後來漸漸改為有機。採取有機農業常遇見主要是雜草與病蟲害。阮永松表示,現在種植石虎米的農民比以往少,因為有機栽種產量少,且工資成本高。他說,除草必須請人,一個人一天的工資原先為1200元,現在已經漲到1500元,但多數人都覺得太累,做一天就不來了。
阮永松申請生態給付方案,每分地可拿到2000元補助,但光請人除草,一天就需要1500元,通常好幾天才能除完。阮長明則未申請給付,他認為申請流程複雜,乾脆不申請。
這幾年,因媒體大量曝光及各單位努力,增加農民與石虎共存的保育意識,較少出現私下處置石虎的行為,在保育方面卻似乎出現鄰避效應。裴家騏認為,瀕臨物種的保育,除了討論原先自然棲地,還需將社會棲地的概念納入,社會棲地就是社會氛圍,指的是在地民眾願不願意接納這個物種,與他共育。
裴家騏以長期進行野外調查的經驗表示,石虎出沒地居民對石虎的保育意識都有提高,但都希望在其他地方做保育,不要在自己的農田進行。這是未來推動石虎保育需解決的現象,因此他認為,擴大辦理生態給付,直接回饋農民,或許能成為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