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值得我們尊重”:樹上養蜂人如是說

每年,人工飼養的蜜蜂都會大量死亡。一場由養蜂人發起的運動希望通過學習野生蜜蜂和歐洲傳統做法來遏制這種趨勢。

在波蘭的奧古斯托原始森林中,一群野生蜜蜂進入放置在樹上的原木蜂箱。圖片來源:Bractwo Bartne

本文作者為孔兆森,首發於中外對話,遵照知識共享組織協議轉載

說到養蜂人,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一個從頭到腳穿著不合身白色「宇航服」,戴著帽子和面紗,不緊不慢地在一片結實的木箱周圍走來走去的形象。多數時候,這個印象是正確的。

但是,一些養蜂人的做法卻非常不同。

皮奧特·皮涅茲(Piotr Piłasiewicz)在波蘭東北部奧古斯托原始森林(Augustów Primeval Forest)照看著棲息在松樹和雲杉高處的八個蜂群。他是樹上養蜂兄弟會(Tree Beekeeping Brotherhood)的創始成員之一,該組織致力於保護中歐自中世紀以來的傳統養蜂方式。

比起蜂蜜帶來的利潤,他們採用的樹上養蜂法更關注的是蜜蜂本身。「誰把蜜蜂帶到了地面上?人類。我們(兄弟會)在努力讓我們的行為適應這個物種,而不是讓這個物種適應我們的需要。」皮奧特說。

對於皮奧特和他的團隊來說,他們和蜜蜂的關係是互惠的。他們在樹上挖洞,為野生蜜蜂建造蜂巢,定期巡視這些蜂巢以免不受歡迎的訪客(如黃蜂或鳥類)在蜜蜂搬進來之前駐紮進去。他們只是偶爾在蜜蜂有多餘的蜜時才會採收蜂蜜作為回報。「我們只拿與我們所做事情相當的答謝禮物。」 皮奧特說。

歐洲各地有越來越多的養蜂人、研究人員和自然資源保護者提倡以不干涉的方式飼養蜜蜂。他們認為蜜蜂是野生的,不是家養的,並儘可能地尊重這種昆蟲的生態。樹上養蜂兄弟會便是他們中的一員。

蜜蜂的天然家園

「我使用的蜂箱是模仿蜜蜂在野外的需求而設計的,」馬特·薩默維爾(Matt Somerville)說,他是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名木匠,也是「善待蜜蜂蜂箱」(Bee Kind Hives)的創始人。他走遍英國各地的農場和花園,搭建他所謂的「自由蜂箱」。這種高掛在樹上、直徑45厘米、長約一米的中空原木蜂箱與朗氏蜂箱(Langstroth hive)大相徑庭。後者就是人們熟悉的那種長方形蜂箱,內部設置了多個框架以便於提取蜂蜜。

Matt Somerville fixes one of his log-based “freedom hives” to the side of a tree in April 2020.
2020年4月,薩默維爾將一個原木製成的「自由蜂箱」高高地固定在一棵樹的一側。「蜜蜂的存在讓背景中的那棵櫻桃樹生機盎然,」他回憶道。圖片來源: 馬特·薩默維爾

他用鑿子將蜂巢內壁打造得很粗糙,這樣蜜蜂就可以將裡面塗上一層蜂膠。蜂膠是一種由蜂蠟和蜜蜂唾液組成的粘性樹脂,具有天然抗菌性,所以蜂膠在保持蜂群健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而朗氏蜂箱內壁光滑,蜜蜂很難採取這種衛生措施。

薩默維爾在蜂箱頂部覆蓋了一層隔熱層,幫助蜜蜂在冬天保溫。他解釋說,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適當地給蜂箱保暖意味著蜜蜂消耗的能量更少,就更有可能在當今「枯竭的植物王國」中生存。

最後,他選擇了一棵合適的樹,向上爬了幾米,用帶子把蜂巢固定在了樹幹上。蜂巢靠近樹冠,遠離潮濕的地面空氣,就像野蜂通常築巢的樹洞。剩下的就是等待蜂群的進駐。

A bee laden with pollen and nectar enters a “freedom hive”. The bees have filled the cracks in the wood with propolis, a sticky resin with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一隻滿載花粉和花蜜的蜜蜂飛進「自由蜂箱」。蜜蜂用蜂膠填滿了木頭的裂縫。蜂膠是一種具有抗菌性的粘性樹脂。圖片來源: 馬特·薩默維爾
A “freedom hive”, seen here from below, is a window into the honeybees' world.
從下面看,一個「自由蜂箱」就是一扇通往昆蟲世界的窗戶。在野外,蜜蜂以獨特的一行一行的起伏形態,向下建造蜂巢。圖片來源:Danielle House

蜂群進駐蜂箱後,一切由它們自己隨心所欲。「我不會進行干預,」薩默維爾說。「它們不是我的蜜蜂。」

這與現代養蜂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過去三十年,現代養蜂已經成為一種需要人親力親為的職業,因為隨著森林棲息地和食物來源的迅速喪失,蜜蜂越來越容易遭受生物威脅,特別是寄生蟲的威脅。由於擔心病蟲害會讓蜜蜂死光,養蜂人需要經常對蜂群的蟲害狀況進行監測,並採用一系列化學防治法。

蜜蜂遭遇了什麼?

人工管理的蜂群——那些為了收穫蜂蜜而養在人工蜂巢中的蜂群——每年都會大量死亡。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2020年至2021年,美國養蜂人損失了約46%的蜂群。而來自35個歐洲國家養蜂人的最新數據表明,2018至2019年他們總共損失了近17%的蜂群。

導致蜜蜂死亡的原因很複雜,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寄生的瓦蟎。瓦蟎攻擊蜜蜂並以蜜蜂為食。它們會削弱蜜蜂的免疫系統並使它們感染病毒。隨著時間的推移,患病的蜜蜂越來越多,往往最後整個蜂群都會全軍覆沒。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昆蟲學副教授、傳粉昆蟲健康專家瑪格麗塔·洛佩茲-烏里韋(Margarita Lopez-Uribe)解釋說,另外一個原因是蜜蜂沒有足夠的食物。蜜蜂以花蜜和花粉為食,但隨著生物多樣化森林和草地被單一農場所取代,蜜蜂面臨著嚴重的食物短缺。「全球範圍內,大量的土地正變成農業用地。」洛佩斯-烏里韋說。

更糟糕的是,蜜蜂可以得到的食物經常受到殺蟲劑的污染。新菸鹼類殺蟲劑就是一種已知的會導致蜜蜂認知混亂、麻痺和死亡的殺蟲劑。儘管歐盟在2018年就禁用了這種殺蟲劑,但它的使用在全球範圍內仍然呈上升趨勢。美國環境保護署更是打算把這種化學物質的使用許可延長15年。

「這就像一場完美風暴。食物不僅越來越少,而且還受到污染,病原體也越來越多。這些都在削弱蜜蜂種群。」洛佩斯-烏里韋說。

讓蜜蜂回歸本來的樣子

有證據表明,減少人為干預可以幫助蜜蜂適應其中的一些威脅。

根據研究人員的記錄,有許多野生或者「野化了」的蜂群在未接受化學蟲害防治的情況下就能耐受瓦蟎。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在6年的時間裡,人們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的城市環境中發現了超過1300個大型野生蜜蜂種群。

「如果你讓蜜蜂處於自然狀態,它們會發展出不同的機制來對付蟎蟲。」洛佩茲-烏里韋說。

薩默維爾放置的一個「自由蜂箱」中的蠟巢房。建造這個巢房的蜂群沒能成功越冬。「其他蜂群發現了這個蜂巢,正在採集裡面的蜂蜜。」他說。圖片來源: 馬特·薩默維爾

為了驗證這一點,一些科學家正在進行蜜蜂「再野化」試驗——讓蜜蜂像在野外一樣以物競天擇的方式進行繁殖。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蜜蜂疾病國家基準實驗室的蜜蜂病理學專家和協調員戴爾芬·潘杰拉(Delphine Panziera)就是一位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

潘杰拉說,一些沒有接受過抗蟎治療的蜜蜂會死於瓦蟎,但那些具有耐蟎遺傳特性的蜜蜂會存活下來,並將這一特性傳遞給後代,從而使每個新蜂群的蟎蟲耐受能力逐漸增強。這種方式有時被稱為「達爾文式養蜂法」」。

「由於得不到養蜂人的幫助,野生蜂群在遺傳過程中對基因有很強的選擇性,能夠遺傳下來的都是那些適應氣候變化和病蟲害的真正重要的基因。」 潘杰拉說。

找到最佳築巢點

回到奧古斯托,樹上養蜂兄弟會認為不一定要完全撒手不管。

首先,樹上養蜂的傳統,包括用採集的蜂蜜製作蜂蜜酒等產品,深深地根植於該地區的文化中。波蘭語中的「樹上養蜂」(bartnictwo)與傳統養蜂(pszczelarstwo)甚至有著不同的詞源。2020年,樹上養蜂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皮奧特·皮涅茲用鑿子在原木上鑿空出一個蜂房。他們會在冬天製作新的蜂房,這樣就可以在春天的「蜂擁季節」將它們掛在樹上,蜂群會在這時尋找新的巢穴。圖片來源:Bractwo Bartne
從樹上蜂房中取出的蜂巢。許多野生養蜂社區的人根本不會採收蜂蜜,寧願把蜂蜜留給蜜蜂。圖片來源:Bractwo Bartne
立陶宛一家蜂蜜酒廠廠主埃里卡·奧古斯都維斯(Ericas Augustievisius)在去年奧古斯都舉行的年度樹上養蜂收穫節上展示如何用蜂蜜製作蜂蜜酒。圖片來源:Bractwo Bartne

此外,皮奧特·皮涅茲會定期查看自己的蜂群,以評估它們的健康狀況。如果這些蜜蜂不論因為什麼原因,沒能釀造出足夠的蜂蜜來度過冬天,他就會給它們餵一些自己店裡的蜂蜜。

在他看來,蜜蜂面臨的壓力太大了,不能任由它們自生自滅:「蜜蜂生活的環境太惡劣了。這是我們人類造成的。我們改變了森林結構;它們的食物來源因為我們而減少了。為什麼我們不能餵牠們呢?」

儘管皮涅茲和薩默維爾採取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他們都給予了蜜蜂商業蜂場所不能給予的尊重。「現代養蜂業採用的是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的工業化模式,對待蜜蜂的方式與我們對待牛、豬的方式並無二致,都是把它們當做家畜,」薩默維爾說。「但是,它們值得我們尊敬。」

翻譯:Estelle

本文作者為孔兆森,首發於中外對話,遵照知識共享組織協議轉載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