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以雲型斑紋而得名的雲豹,儘管是大眾或多或少都聽說過的物種,但事實上,人類對行跡隱匿的牠們在野外如何生活所知甚少,我們對雲豹行為的了解,大多來自對圈養個體的觀察。
而為了提高人們對雲豹的認識,2018年時,英國豪列茲野生動物公園(Howletts Wild Animal Park)肉食性動物的兩位飼養員發起了「國際雲豹日」(International Clouded Leopard Day),在每年的8月4日這一天,邀請大眾一起來認識這種神秘、美麗,並且需要眾人幫助保育的貓科動物!
說到雲豹,大多數人會想到在2013年時被研究團隊推測「可能滅絕」的台灣雲豹,台灣雲豹聽起來是一種台灣特有的動物,但事實上,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定雲豹僅有分布於東南亞的「亞洲雲豹」,和分布於婆羅洲及蘇門答臘的「巽他雲豹」兩種,沒有再區分亞種,而台灣民眾耳熟的台灣雲豹,則是屬於分布於台灣的亞洲雲豹,尚未有足夠證據能證實台灣雲豹為雲豹的特有亞種。
了解更多台灣雲豹:
姜博仁/雲豹在台灣的前世今生
志祺七七|臺灣最美的動物、傳說中的雲之獸!我們有機會把「臺灣雲豹」找回來嗎?
被稱為「山中魅影」的雲豹,在台灣山林已消失數十年,儘管2019年台東阿塱壹部落有目擊事件,但仍缺乏影像紀錄;曾經有亞洲雲豹的新加坡,如今也沒了牠們的身影;在中國海南島和越南,亞洲雲豹可能已經局部滅絕;中國南方、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孟加拉、泰國、馬來西亞、寮國和柬埔寨等地,則尚有野生亞洲雲豹族群,加上分布於婆羅洲及蘇門答臘的巽他雲豹,全世界的成年雲豹總數被懷疑少於1萬隻,且沒有單個族群的數量超過1,000隻。
雖然雲豹在許多國家受到法律保護,但時至今日,森林砍伐和盜獵仍繼續威脅著世界各地雲豹的生存,為此,國際間自1980年代開始合作實施育種計畫,嘗試圈養繁殖雲豹,由於雲豹在野外的行蹤隱密,而且更喜歡獨自生活,因此目前雲豹的研究有9成來自圈養族群。
不過,雲豹的人工繁殖可不容易,因為牠們是相當敏感的動物,過去圈養個體交配時,常發生雄性雲豹殺死雌性的狀況,近年來有圈養機構發現,「手養」雲豹能讓動物更社會化和冷靜,讓雲豹在年輕(尚未性成熟)時就嘗試相處,也更容易配對成功、成為穩定的繁殖對。
在生命週期方面,雲豹在野外的平均壽命仍屬未知,但可能為12到15年,在圈養環境中可以活到17歲,目前國際動物園界圈養的最高紀錄為19.8歲,台灣的最高紀錄則是在2018年以18歲高齡過世的雲豹奶奶「雲新」。雲豹約2歲時達到性成熟,雌性每年可懷一胎,孕期約為3個月,每胎可產下1到5隻幼仔,通常為3隻。
雲豹寶寶剛出生時體重只有140到280克,大約3個月後斷奶、10個月能離開母親獨立;成年雲豹體重為11.5到23公斤,身長為68.6到108公分,雄性的體型大於雌性,有時甚至可以大到3倍。
其他關於雲豹,人們所知的還有:雖然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攀登高手,但雲豹是其中最厲害的,這得益於牠們幾乎和身體一樣長的尾巴(61到91公分)和靈活的踝關節,這些特點能幫助牠們保持平衡,雲豹除了能夠以頭下腳上的姿勢爬下樹外,甚至還能像松鼠一樣,用後腳倒掛在樹枝上!此外,雲豹也擁有現存貓科動物中比例最長的犬齒,因此有了「小劍齒虎」的暱稱,牠們的嘴巴還能張開到驚人的90度,是相當出色的獵手。
隨著未來人們對無論是圈養還是野生雲豹有更多的觀察、研究,或許我們還能知道更多關於雲豹的小知識;在台灣,也許雲豹也還未真的絕跡,在此之前,認識雲豹,關心、保護牠們生存的原始森林,也支持其他瀕危物種的保育,都是能夠幫助雲豹的好方法!正如「國際雲豹日」發起者所言:我們必須對這些貓科動物產生興趣,透過將牠們置於人們的意識中,就有更大的機會幫助保護牠們以及牠們的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