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蝠的人 季節限定工作坊 體驗在手機上「看見蝙蝠的聲音」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雲林報導

雲林縣水林鄉過去有很多金黃鼠耳蝠,其中一個重要棲所「許宅」,曾經寫下上千隻金黃鼠耳蝠聚集的輝煌紀錄,但是族群量逐年下降,2020年,許宅的金黃鼠耳蝠已經全數消失。

在蝙蝠消失之前,曾有一群「追蝙蝠的人」造訪許宅,留下保育的軌跡。他們手持智慧型手機、機上插著一小塊紅色錄音器,雙眼在天空、螢幕不斷來回,隨著手機上的波形圖確認蝙蝠蹤跡,附近各處另有人待命,一場「蝙蝠飛行動線調查」於焉展開。一掌握棲所的蝙蝠往外飛,群組訊息立刻發出,各處夥伴同時啟動錄音程式,協力完成蝙蝠飛行路徑偵測。

許宅過去是金黃鼠耳蝠重要棲所,但2020年卻消失無蹤。攝影:陳昭宏
許宅過去是金黃鼠耳蝠重要棲所,但2020年卻消失無蹤。攝影:陳昭宏

「我看到蝙蝠聲音了!」 黃金蝙蝠館開課 體驗獨特樂趣

台灣特有亞種「金黃鼠耳蝠」保育重鎮,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蝠生態館」20年前成立初期,就開始教導民眾製作蝙蝠屋,帶回家裡或安裝於田邊,為蝙蝠「預約」更多棲所。最近五年,蝙蝠屋的敲敲打打還在持續,但多了「聲音調查」課程。

這是因為,館長張恒嘉觀察,嘉南平原的指標物種「金黃鼠耳蝠」似乎越來越少。張恒嘉表示,過去偶爾見到零星棲所群聚100隻以上的金黃鼠耳蝠,但現在50隻以上的棲所已經很少了。在2022年,金黃鼠耳蝠全台所發現的數量,僅500~600隻。

每種蝙蝠都有獨特的叫聲,研究人員藉此辨識出哪一種蝙蝠出沒。不過,蝙蝠發聲頻率高,人耳聽不到,需要透過超音波錄音器將聲音轉化成頻譜圖,才能「看見」蝙蝠聲音。

2018年起,黃金蝙蝠生態館每年都舉辦「蝙蝠聲音調查工作坊」,請來蝙蝠學者開班授課,也邀請民眾成為蝙蝠公民科學家,為台灣蝙蝠資料庫盡一份力。工作坊開辦五年,已有超過百人體驗「在手機上看到蝙蝠聲音」的樂趣。

將蝙蝠錄音器EMT 2接在手機上、搭配專用APP,就能將人耳聽不到的蝙蝠超音波「視覺化」。攝影:陳昭宏
將蝙蝠錄音器EMT 2接在手機上、搭配專用APP,就能將人耳聽不到的蝙蝠超音波「視覺化」。攝影:陳昭宏
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恒嘉觀察,嘉南平原的指標物種「金黃鼠耳蝠」近年似乎有越來越少的趨勢。圖片來源:黃金蝙蝠生態館
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恒嘉觀察,嘉南平原的指標物種「金黃鼠耳蝠」近年似乎有越來越少的趨勢。圖片來源:黃金蝙蝠生態館

沒有資料的蝙蝠如同隱形俠 在人類活動開發中無聲衰亡

要保護蝙蝠,除了打造蝙蝠屋,還要避免人類活動、開發行為的衝擊。然而,我國蝙蝠分布資料不完全,在哪裡、有哪種蝙蝠都不知道,自然無法適當保育。張恒嘉舉例,過去許多環評案件都只聲稱調查到東亞家蝠,東亞家蝠是最常見的蝙蝠,「好像除了東亞家蝠外,已經沒有其他蝙蝠了。」

其他蝙蝠並非不存在,而是調查員可能認不出蝙蝠聲音的頻譜圖、又缺乏比對資料,下場就是輕易的忽視。台灣目前已知蝙蝠共38種,這些資料貧乏的蝙蝠族群如同「隱形俠」,在開發及人類活動中悄然無息地衰亡。

張恒嘉認為,開放資料庫必須建立起來,成為分析比對、鑑定物種的基礎,才能有效訓練蝙蝠調查員、自動辨識系統[1],逐步完整台灣的蝙蝠調查工作,讓民眾知道哪裡有蝙蝠,在開發及活動的同時不忘保育。

黃金蝙蝠館已推廣蝙蝠屋20年,一旁的誠正國小校園內,有高達百座蝙蝠屋。圖片來源:黃金蝙蝠生態館
黃金蝙蝠館已推廣蝙蝠屋20年,一旁的誠正國小校園內,有高達百座蝙蝠屋。圖片來源:黃金蝙蝠生態館

全球最大蝙蝠叫聲圖書館疫情中上線 台灣上傳400多筆資料

黃金蝙蝠館參與蝙蝠聲音開放資料庫,兩條路徑同步進行,一是培養國內的蝙蝠公民科學家,一則是和國際學者合作。

2019年東南亞蝙蝠聲學座談會上,共同主辦的黃金蝙蝠館與「東南亞蝙蝠保育暨研究聯盟」(SEABCRU)確立與匈牙利自然史博物館(HNHM)的合作關係,要打造東南亞地區的蝙蝠聲音開放資料庫,黃金蝙蝠館也成為開放資料的初始提供者之一。

後來計畫範圍擴大,「ChiroVox蝙蝠聲音圖書館」在疫情中上線,搖身一變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蝙蝠聲音開放資料庫。

「ChiroVox蝙蝠叫聲圖書館」已經蒐集國際上超過4000筆蝙蝠聲音資料,開放給所有人取用,其中台灣共貢獻435筆資料,涵蓋24個蝙蝠物種。圖片來源:擷取自ChiroVox網站
「ChiroVox蝙蝠叫聲圖書館」已經蒐集國際上將近4000筆蝙蝠聲音資料,開放給所有人取用,其中台灣共貢獻435筆資料,涵蓋24個蝙蝠物種。圖片來源:擷取自ChiroVox網站

截至2022年10月初,蝙蝠聲音圖書館已經有11國研究人員,貢獻將近4000筆資料,涵蓋超過228個蝙蝠物種;台灣在當中的貢獻,總計有435筆資料、包含24種蝙蝠。平台開放給所有人取用,了解蝙蝠出沒位置、叫聲波形等資訊。

蝙蝠公民科學家出列 春夏季工作坊招生不輟 五年學員逾百位

聲音資料蒐集耗時費力,光靠學者、蝙蝠館的人力絕對不夠。黃金蝙蝠館自2018年起,每年春、夏季舉辦「蝙蝠超音波調查及分析」工作坊,就是為了培育更多「蝙蝠公民科學家」,協助完整國內的蝙蝠資料。工作坊至今已經舉辦五年、17個場次,參與學員超過百位。

工作坊從基本的物種辨識、聲學原理、器材使用入門,重頭戲是野外蝙蝠錄音。

蝙蝠通常是傍晚出沒,此時學員會帶著手機、錄音器來到蝙蝠的棲所,以「三個定點、兩條穿越線」方式執行調查。每個定點停留錄音5~8分鐘,再沿穿越線行走錄音,抵達下個定點後再錄5~8分鐘。錄音所使用的「Echo Meter Touch 2」(簡稱EMT 2)錄音器十分輕便,接在手機上搭配專用App,就能將人耳聽不到的蝙蝠超音波「視覺化」。

受訓良好的學員,靠頻譜圖就能初步辨識出高頭蝠、小蹄鼻蝠、東亞家蝠等物種。晚上蒐集蝙蝠聲音,隔天起床就能分析音檔。

位於雲林縣水林鄉的黃金蝙蝠生態館,是台灣推動蝙蝠公民科學的重要基地。攝影:陳昭宏
位於雲林縣水林鄉的黃金蝙蝠生態館,是台灣推動蝙蝠公民科學的重要基地。攝影:陳昭宏

尋找蝙蝠有如「抓寶」行動,蝙蝠館也嘗試在活動中融入「尋寶」元素,並教學員如何撰寫調查報告,「引起他們的興趣很重要」。張恒嘉和館員的各種嘗試,都是讓民眾在遊玩、體驗過程,在心中埋下一顆成為「蝙蝠公民科學家」的種子,鼓勵學員日後為蝙蝠保育和資料庫出一份力。

註釋

[1] 北美、歐洲蝙蝠聲音資料充足,簡易蝙蝠錄音器「EMT2」App早已能自動在錄音時協助辨識物種,鑑定起來更直觀,公民科學也更易發展;亞洲欠缺蝙蝠聲音基礎資料,還無法開發此功能。

【系列報導】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