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十年生態監測 特生中心:破20萬筆資料、路殺事件低於西部道路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一般提到道路工程,直覺聯想就是會破壞生態。但17日由農委會特生中心揭示的一項生態調查報告,顯示「工程」與「生態」共存的可能性。

2012年起,交通部公路總局委任特生中心,針對「台9線蘇花改」道路工程期間、通車營運後兩個階段,進行為期10年的生態調查。這次調查累積超過20萬筆生態資料,包含台灣珍稀保育類、特有種,及許多當地新紀錄種。監測結果也發現,施工時雖然對當地物種及數量造成波動,但由於在工程時,就有納入生態友善措施,因此完工後野生動物的活動頻度也逐漸恢復。外界關心的路殺事件,營運三年的記錄遠低於西部公路一年發生的數量。

台灣野山羊是蘇花改地區指標物種之一,也是台灣特有種。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張義榮

道路工程兼顧棲地保育 蘇花改為期十年的生態監測之路

台9線蘇花路廊是台灣東部唯一聯外道路,但因地形崎嶇、道路侷限,只要發生豪雨或颱風,就容易坍方甚至阻斷道路,也常發生大小車爭道的狀況,造成安全疑慮。交通部公路總局於是自2009年起,推動「台9線蘇花改計畫」(簡稱蘇花改),以宜蘭蘇澳為起點到花蓮大清水為終點,計畫在2011年開始動工,2020年完工通車。

由於蘇花路廊鄰近為野生動物棲地,為兼顧當地豐富生物多樣性與棲地品質,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簡稱蘇改處)便自2012年起,委託特生中心協助執行蘇花改「施工中暨營運階段指標生物研究計畫」,在施工期間展開當地生態調查及指標生物研究,並長期監測、評估工程對生態的影響。

特生中心將生物研究及生態監測,分為「施工階段」及「營運期間」兩階段進行,內容包含「生物相調查」、「指標物種研究」及「特殊專題研究與應用」。主要根據動物習性及棲地特徵設置樣區,並選擇適合的調查方法、按季節進行調查研究。同時,也有提供蘇改處施工、通車營運前後的保育方法,並協助檢視生態友善措施效益,提出具體的改善建議,希望能降低負面衝擊。

蘇花地區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生命寶庫,監測過程還發現當地新紀錄種。圖為黃喉貂。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張義榮

蘇花地區「生命寶庫」 調查累積生物資料破20萬筆

這項歷時十年的蘇花改生態監測即將完成,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張簡琳玟指出,生物相調查結果反映蘇花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說是「生命寶庫」。

截至2021年,全線已記錄到哺乳類44種(包含蝙蝠類24種)、鳥類220種(含環頸雉與猛禽)、爬蟲類38種、兩棲類22種、淡水魚類39種、蝦類19種、蟹類10種、鱗翅目蛾類1,401種、維管束植物917種等,總共為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置25項調查資料集、13類物種名錄,生物資料突破20萬筆。

張簡琳玟說,當地豐富的野生動植物中,除了包括許多台灣珍稀保育類或特有物種,例如台灣野山羊、林鵰、環頸雉及叢花百日青等,更有許多當地新紀錄種,例如黃喉貂、玄彩蝠及台北樹蛙。

叢花百日青是蘇花改地區珍稀植物。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朱恩良

工程與生態如何雙贏? 道路8成為隧道及橋樑、設置生態友善措施

由於重大道路工程容易造成棲地破碎,影響當地生物生存,常與「破壞棲地」劃上等號。不過在特生中心的調查下,也發現計畫對於當地生態的衝擊並不顯著。

張簡琳玟指出,在長期監測物種族群及數量之下,蝙蝠類總數雖然在施工期間有波動,但至今都仍有新物種被發現。至於當地指標性物種,例如台灣陸域最大特有種動物「台灣野山羊」及「環頸雉」,雖然施工期間兩者族群數量的確有受影響,但隨著工程逐漸完工、干擾減少後,活動頻度又漸漸恢復了。

為了確認通車營運後,車輛燈光是否會對棲地帶來干擾,特生中心也以蜘蛛類作為調查監測對象,發現蜘蛛在高、中、低三個燈光影響樣區內,數量跟物種數皆呈穩定上升趨勢。

另一項外界常關心的路殺問題,雖然在通車後頭三年,分別發生了3起、19起及41起的路殺事件,不過張簡琳玟說,若與西部高速公路1年3個月內,就記錄到的2萬多起路殺事件相比,蘇花改目前路殺現象並不算嚴重。

蘇花改之所以能降低對棲地的破壞與衝擊,張簡琳玟解釋,是因為道路規劃高達85%為隧道跟橋樑(63%隧道、22%橋樑),對棲地切割及破壞影響較小,完工後也能盡量恢復到原棲地樣貌。此外,工程期間也十分注重生態友善措施,會依據不同生物特性,在道路工程的適當位置,設置道路防護網、鳥網圍籬、動物爬坡道及生態廊道等。

「蘇花改雖然很便利,但卻感覺不出當地有被開發過。」特生中心研究員兼主任秘書鄭錫奇認為,未來政府重大工程涉及棲地開發時,也應參考類似做法,規劃短、中、長期的監測及研究計畫,才能真正觀察當地開發前後的生態變化趨勢,在政府工程與生態保育間取得雙贏。

環頸雉為台灣特有亞種及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雖然在歷年調查過程發現族群數量的確受施工影響,但隨著逐漸完工、干擾減少後,活動頻度又漸漸恢復。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