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講到生存受到威脅的物種,一般人會先想到的,往往是哺乳類或大型動物,尤其是常遭盜獵的物種,兩棲爬蟲類則容易被大眾遺忘,但現在一項新的全球評估顯示,兩棲類其實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動物!該研究發現,全球有4成的兩棲類物種面臨滅絕威脅,而棲地喪失、氣候變遷和疾病則是造成牠們處境艱難的主因。
近期一項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顯示,全球有約41%的兩棲類屬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評估的受威脅物種。研究人員分析了20多年來 8,000種物種的數據,約佔已知兩棲動物的93%,他們發現,其中2,873種符合IUCN受威脅物種的標準,包括易危(VU)、瀕危(EN)和極危(CR)物種,而這個比例比1980年增加了約3%、比2004年的前一次評估增加了2%。
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非營利組織「兩棲爬蟲動物保育協會」(Amphibian and Reptile Conservancy)負責人阿波達卡(JJ Apodaca)說:「這是一記重擊。19年後的今天,狀況不只沒有改善,還變得更糟。」
兩棲類包括青蛙、蟾蜍、蠑螈和水螈,這些物種都是冷血脊椎動物,牠們生活在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兩棲類動物在生物學上構成了「兩生綱」(Amphibia),其學名來自意為「雙重」的希臘語「amphi」,以及意為「生活」的「bio」——這個名稱也顯示了牠們的習性,大多數兩棲類在生命中會經歷兩個階段:幼年在水中,成年來到陸地上。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德州大學生物學家萊恩(Michael Ryan)表示,由於許多兩棲動物在一生中需要兩種不同的環境,因此當任何一個棲地發生變化時,牠們可能會受到干擾。
論文主要作者、非政府組織「Re:wild」的物種與指標專員尼姆(Kelsey Neam)說:「我們知道兩棲動物對環境的變化特別敏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牠們透過皮膚呼吸。氣候變遷的影響,包括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像是暴風雨、洪水和乾旱、濕度變化、溫度變化、海平面上升、火災,這些都會導致兩棲動物失去重要的繁殖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評估表明,氣候變遷的影響是2004年到2022年導致119種兩棲類物種(39%)保育級別提升的主要推力;相較之下,1980年到2004年只有6種兩棲類物種(1%)保育級別提升。尼姆認為這些發現特別令人擔憂,因為氣候變遷往往會加劇土地利用變化、火災和疾病等其他威脅。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一種名為「蛙壺菌」(chytridiomycosis)的傳染性真菌病對兩棲動物造成了致命影響,它消滅了大約90種物種,並導致另外400種物種數量減少。一些研究人員推測,氣候變遷讓兩棲類更容易受到這種真菌的影響。
兩棲動物是食物鏈的重要組成,牠們會吃掉蚊子等會傳播疾病的昆蟲,並成為大型掠食者的食物來源;然而,和鳥類或哺乳類動物等群體相比,這些脊椎動物常常被忽視。該研究指出,哺乳動物26.5%被列為受威脅物種,鳥類則有12.9%,這項評估提醒人們,我們對於受威脅物種的關注,應該也多放點目光在兩棲類動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