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在國際條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約束下,犀牛角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已被禁止多年,但有少數國家仍開放在國內合法貿易,南非是其中之一。現在,南非環境部更是提出了允序遊客使用犀牛角的「醫療旅遊」計畫,希望能藉此創造經濟價值,目前提案已獲內閣批准,但在實施前將徵求公眾意見,而目前民間對此計畫的看法相當兩極。
傳統中醫將犀牛角視為一種珍貴藥材,儘管已經有科學研究證實,犀牛角並不特別,它的構成實際上和人類頭髮、指甲類似,主要成分為角蛋白,但仍有許多民眾趨之若鶩,導致犀牛長期受到盜獵威脅;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國家和私人單位保存著犀牛角庫存,等待它可再合法進行國際貿易的那一天。
為了保護犀牛,除了國際貿易屏障,許多國家也增設國內貿易禁令,不過仍有少數開放的例外。在南非,儘管政府曾在2009年發布犀牛角國內貿易禁令,但禁令在2017年遭到憲法法庭推翻,而作為全球犀牛最多的國家,該國還有許多「犀牛商」,他們在私人土地飼養犀牛,並且會以安全的方式為犀牛去角──此舉除了防止盜獵,也是為了累積庫存。
這些犀牛商相信,開放合法市場就能降低盜獵。不過,犀牛角在南非境內並沒有市場,需求還是在海外,國內禁令的推翻,事實上也無法為他們帶來太多收入。
但南非政府的一項提案,可能可以為這種狀況解套。近日,為了從該國的自然資源獲得更多經濟價值,南非環境部修改《國家生物多樣性經濟戰略》(National Biodiversity Economy Strategy),將允許遊客在境內使用犀牛角粉;政府也計畫推廣羚羊等野味,預計到2036年野味消費量將增加6倍,達到280億蘭特(約 15億美元);並將提升植物貿易和生物探勘,包括將植物用於藥品與化妝品。
南非環境部《國家生物多樣性經濟戰略》十年計畫的設想,是要為被排除在野生動物和保育產業外的黑人社區帶來特殊經濟利益,該產業在歷史上由白人主導。戰略還將包括擴大獵場,允許這些民眾在公有和傳統土地上狩獵。
環境部長克里西(Barbara Creecy)表示,這些提案是確保「讓農村地區的人有動力做保育」的一種方式,如果生活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周圍、較貧窮的南非人被簡單地排除在外,有些人就會訴諸入侵土地和盜獵。南非是世界上約80%野生犀牛的家園,克里西指出,去年該國有450隻犀牛遭盜獵。
這項有爭議的計畫雖承認犀牛角和象牙的國際貿易禁令,但表示南非應探索創新的國內貿易方式,包括允許「診所為來自遠東的醫療遊客使用犀牛角,進行傳統治療;或在當地雕刻、販售象牙,供出口於個人用途」等措施。
目前計畫已獲得南非內閣批准,但在實施前將徵求公眾意見,而民間對此意見相當分歧。克里西表示,她不確定關於犀牛角的提案是否能「活過公眾意見徵詢流程」,並承認南非認為犀牛角沒有藥用價值的立場,和「推銷犀牛角醫療旅遊」的提案之間,存在潛在矛盾。
批評者稱,南非的計畫是一種「榨取式保育」,並表示它把「農業倫理」用在了野生動物身上。南非環境記者平諾克(Don Pinnock)在一篇報導中表示,該計畫可能會導致盜獵行為在法律框架中被洗白。
當然,這項計畫的支持者也不少,南非斯泰倫柏斯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農業經濟學講師希洛博(Wandile Sihlobo)說:「政府的意思是,『讓我們為社區提供經濟鼓勵,好保護這些土地和資產』,在原始環境中生活和挨餓對這些人不公平,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