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資源變少,會讓動物的競爭更激烈、相處更劍拔弩張嗎?那可不一定!五年前,颶風重創了波多黎各一座小島,絕大多數可供野生動物遮蔽的樹葉被一掃而空,為島上的猴子帶來了大問題。而恆河猴之間是出了名的好鬥,在自然資源稀缺的狀況下,人們本來預計牠們會打得更激烈,沒想到結果卻出人意料:牠們開始和睦相處,分享陰涼處。
2017年颶風瑪莉亞(Hurricane Maria)橫掃加勒比海地區,造成重大破壞,波多黎各的聖地牙哥島(Cayo Santiago)是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幾乎一夜之間,它就從茂密的叢林綠洲變成了荒地,高達63%的植被遭摧毀,這為島上的普通獼猴(即恆河猴)帶來了大問題:在炎熱地區,猴子白天仰賴樹蔭來保持涼爽,但是風暴摧毀了這一切,讓樹蔭資源變得非常短缺。
恆河猴是地球上最喜歡爭吵的靈長類動物,牠們透過攻擊和競爭維持嚴格的社會階級制度,因此,科學家預估,島上僅存的幾片陰涼處將讓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爆發一場獼猴大逃殺——但事實並非如此,獼猴們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反應:牠們開始和睦相處。
「這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獼猴沒有變得更好爭,反而是擴大了牠們的社交網,並且不再那麼具攻擊性。」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行為生態學家、神經科學家泰斯塔(Camille Testard)說道。
泰斯塔博士和她的同事近日將觀察結果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對這項意外發展提供解釋。他們發現,暴風雨後學會分享陰涼處的恆河猴,比那些仍然鬥來鬥去的恆河猴生存機會更高。
聖地牙哥島又被稱為猴島,1938年時,研究人員將恆河猴引入這座佔地15公頃的島嶼,並從那時起就一直對牠們進行研究,這個小島的野外觀測站,是世界上運作時間最長的靈長類學野外觀測站,目前島上生活著約1,000隻恆河猴,牠們被自由放養,但由觀測站工作人員餵食。泰斯塔指出:「紛爭的原因並不是獲取食物,而是為了避免熱壓力(heat stress)需要的遮蔭。」
聖地牙哥島白天的氣溫常飆升至攝氏38度以上,這對被困在陽光下的猴子來說可能相當致命。在颶風瑪莉亞摧毀了島上大部分樹木後,泰斯塔和她的同事們預測,恆河猴可能會建立緊密的聯盟,聯手鎮守樹蔭,不讓他群的恆河猴靠近,但完全相反的狀況發生了,在實際狀況下,恆河猴和更多的個體建立了更鬆散的夥伴關係,總體上來說,牠們對彼此變得更加寬容。
泰斯塔懷疑這是因為打架是一種高耗能活動,它會讓體溫升高,對個體造成的危險比「不去在意我旁邊有沒有另一隻猴子」更大。在下午最悶熱的時刻,研究人員觀察到恆河猴擠在狹窄的樹蔭下,但泰斯塔表示,即使氣溫不那麼令人窒息,和風暴前的習慣相比,這些動物也會聚集成更大群。
當然,不是所有的恆河猴都跳上了和平列車,但那些堅持壞脾氣的猴子更有可能付出高昂代價。颶風過後,恆河猴族群的總死亡率沒有變化,但較友善的恆河猴死亡率降低了42%,因為牠們遭受熱壓力的可能性較小。
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記錄了物種透過生理或形態適應來應對環境壓力,這項新研究則表明了動物也可以透過持續改變社會行為來做出反應,據研究人員所述,這樣的研究目前還不多,聖地牙哥島的猴子,是最早發現的案例之一。
颶風改變了恆河猴社會的遊戲規則,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德國靈長類動物中心(German Primate Center)行為生物學家費雪(Julia Fischer)指出,這項非常出色的研究強調了行為可塑性的重要性,幫助動物在棲地被破壞時生存,她說:「有鑑於氣候變遷,這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