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保育 搶救物種滅絕!研究指出 :不需30%只要1.2%陸地納保護區即可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瀕危的非洲野狗,嚴重受到棲息地碎片化的威脅。圖片來源/ALAMY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逐漸擴大,共同守護瀕危物種,避免動物滅絕已經是多數人的共識,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更提出「2030前30%地球面積納入保護區」的目標。不過,準確地保護特定區域或許更有效。最近一篇研究發現,若優先保護脆弱地區,只需要將地球的 1.2%的陸地納入保護區,就能避免多數物種滅絕!

綜合外媒報導,距離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6次會議(COP16)還有4個月,而上一次大會COP15的「30X30目標」也再次被拿出來討論。「30X30目標」希望各國完成各自目標,共同在2030年前將地球30%以上的海洋和陸地納入保護區範圍,守護生物多樣性。不過,優先處理敏感區域,或許更有效用。

這篇發表在《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Science)期刊的論文指出,針對性地優先保護全球16,825 個地點,就能防止數千種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植物滅絕,而這些土地只佔地球總面積1.2%。

研究作者、環境組織Resolve首席科學家艾瑞克(Eric Dinerstein)指出:「我們正處於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危機,而且這次是人類所導致。不過,我們的新研究提供給各國一個更簡單、更容易實現地目標。集中保護特定的稀有物種,將其棲息地劃設為保護區,只需地球總面積的1.2%,就能防止多數物種滅絕。」

研究團隊優先分析那些「特有種」,這些動物通常只在特定地方棲息,在別的地方尋不到,最終篩選出16,825 個應該在未來五年內優先進行保護的地點,地點橫跨全球。艾瑞克解釋:「這些物種通常分布範圍非常狹窄,或是密度非常低,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該研究比較了有關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的全球數據與現有受保護區域,利用衛星分析來識別威脅物種的棲息地。大多數被識別為急需保護的地區位於熱帶地區,但也識別出草原、溫帶闊葉林和凍原等地區。

研究團隊還列出幾個「保護勢在必行」的地點,有38%位於現有受保護區的一英里半(2.5 公里)範圍內,這代表這幾個地點是「有望快速成功案例」,菲律賓、巴西、印尼、馬達加斯加和哥倫比亞國內有超過一半這種類型的地點。

這項研究專注於如何避免即將發生的物種滅絕,艾瑞克表示,為了防止生物多樣性破壞,維護對人類社會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需要的不僅僅是擴大保護區,而是精準地保護。然而,研究發現各國政府經常未能保護那些最迫切需要保護的區域。研究估計,在 2018 年至 2023 年間新設立的保護區中,僅有7%的地點是瀕危物種的家園。

艾瑞克表示:「儘管最近有很多關於滅絕、生物多樣性危機的討論,但2018 年至 2023 年間僅有 7%的新受保護區與保育急迫地點重疊。各國政府彷彿是『反著規劃』一樣,挑選不急迫的地點。我們的論文是一個號召——我們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必須做得更好,而且絕對做得到。」

根據艾瑞克的估計,這個「精準保育」的方案,未來五年內將耗資 290 億至 460 億美元,覆蓋 160 萬平方公里(63 萬平方英里),政府可以透過買土地、擴大原住民權利和土地所有權,以及在政府擁有的土地上建立受保護區域來實現。美國環境部一年的預算約為100億美元,這個跨國的保育方案相較起來並無特別昂貴。


未參與研究的聯合國環境計劃世界保護監測中心首席科學家尼爾(Neil Burgess)認同這項研究,他認為可以立即採取行動來防止物種滅絕。聯合國環境計劃世界保護監測中心負責監測全球擴大保護區的進展,確認各國是否能如期達成「30X30目標」。

尼爾表示:「這份研究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單純讓數字漂亮是沒有用的,即使達成地球30%面積為保護區是不夠的,我們應該精準地保護受威脅物種,考量牠們的棲息地,這樣才能真正的阻止生物多樣性損失。」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