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引入非洲獵豹兩年仍未野放 專家憂長期圈養將使動物無法在野外生存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70多年前,印度的亞洲獵豹宣告滅絕,從此這個國家再也沒有出現過野生獵豹,但兩年前,該國政府啟動了一項「復育」計畫,從非洲兩國引進20隻獵豹,期望能透過繁殖、野放等措施,讓獵豹重回印度野外。然而,經過近兩年的時間,扣除死亡個體,幾乎所有引入的獵豹及其後代都還生活在大型圍欄之中,如此長時間的圈養,令專家憂心牠們將永遠無法在野外生存。

從納米比亞被帶到庫諾的雄性獵豹Pawan(原名Oban)。   取自Down To Earth

1947年,印度國土上最後3隻亞洲獵豹遭到射殺,該物種隨後於1952年被宣布在印度滅絕。但兩年前,印度政府決定用另一種方法「復育」獵豹,2022年9月及2023年2月,當局分別從納米比亞和南非引進了8隻和12隻非洲獵豹,將其放進中央邦的庫諾國家公園(Kuno National Park, KNP),期望能讓獵豹重新在國土奔跑。

但由於亞洲獵豹和非洲獵豹是不同亞種、庫諾的空間是否足夠令人存疑,加上更迫切的「亞洲獅遷移計畫」一直無法實現,許多保育人士因此出面反對再引入(Reintroduction,在原分布範圍再引進已滅絕的物種,並建立族群)獵豹。

保護區獅滿為患 印度地方政府終同意開闢新安置區 但仍堅持地方“獨占權”

兩年間,這20隻獵豹或有繁殖、或有死亡,雖然共有17隻小獵豹誕生,但截至今年8月,已有13隻獵豹死亡,如今印度只剩下13隻成年獵豹倖存,連同活下來的12隻亞成年獵豹和幼仔,庫諾的獵豹總數為25隻。而這25隻獵豹中,只有一隻沒有被圈養在大型圍欄中。

由於棲地和獵物的限制,這些獵豹的未來並不樂觀,專家們提出了質疑。根據該計畫的行動方案,庫諾可容納21隻獵豹,如今的獵豹數量已經超出該國家公園的承載力,根據近期的一份報告,必須將「多出的獵豹」重新安置到甘地薩加國家公園(Gandhi Sagar National Park)新建的圍欄棲地中,該國家公園同樣位於中央邦。

印度保育科學家野生動物研究人員切拉姆(Ravi Chellam)表示,關於獵豹的最新陳述有許多令人擔憂之處,他說:「除了一隻獵豹外,其餘的獵豹都被圈養在圍欄中,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獵豹過多並不透明,目前他們的主張沒有任何生態基礎。」不過,一位高級林業官員告訴媒體,是否需要轉移獵豹,以及如果要轉移,要轉移哪些獵豹、如何轉移以及何時轉移,都還沒做出決定。

報告也指出,庫諾的花鹿數量有所減少,從2021年的8,000隻下降到隔年的6,500隻,而自國家公園引入獵豹以來,還陸續引入了約1,500隻花鹿,由於國家公園內嚴密的巡邏和自動相機,報告排除了叢林肉盜獵的可能性。庫諾的管理單位認為這和該地區密集的花豹族群有關,據估計,大約有90隻花豹在此覓食,吃掉大量花鹿;在獵豹的部分,他們則稱,到目前為止獵豹只吃掉了50隻花鹿。

切拉姆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除了數量估計方式的問題外,他表示,將此歸咎於本土物種,並進行各種缺乏生態基礎的管理干預措施是錯誤行為。他補充說,當局現在承認,從其他保護區引進大量花鹿這件事,也正在消耗其他棲地的資源,他們還提到現在提到需要制定策略來減少花豹捕食。

切拉姆質疑:「但是怎麼可能阻止花豹吃東西呢?」

獵豹計畫指導委員會主席葛帕(Rajesh Gopal)表示,把一隻雄性老虎和兩隻雌性老虎帶到這片土地上,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生物學方法。他解釋,目前庫諾沒有花豹之上的頂級掠食者,如果引入更高階的掠食者,讓老虎體重約240公斤來抗衡體重約80公斤的花豹,幫助分散花豹的狩獵時間、空間和行動,可能有助於解決問題,而不是透過人為干預將花豹從棲地中移除。

保育組織老虎觀察(Tiger Watch)的保育生物學家坎達爾(Dharmendra Khandal)則認為,不能完全排除盜獵的可能性,因為居住在森​​林地區的部落社區仰賴叢林肉維持生計。他表示,把老虎引入自然環境可能不一定有助於控制捕食行為,「這可能只是一個吸引遊客的措施,以確保他們看不到獵豹的話,至少能看到老虎——因為獵豹在圍欄裡。」

坎達爾強調,從各方面來看,引入獵豹這件事都是失敗的,因為即使在有個體因敗血症死亡、其他獵豹進而被圈養一年後,牠們仍然沒有被放到野外。他說:「當局表示,這些獵豹會在2023年8月季風離開後被釋放,之後冬天和夏天過去,另一個季風又吹來,但獵豹還是被關在圍欄裡,沒有任何解釋。在這麼長期的圈養和工作人員的餵養下,這些獵豹會永遠無法在野外生存。」

印度引入獵豹第6死 政府堅稱往例皆「自然死亡」 國際專家致函法院提出質疑

坎達爾表示,除非政府打開誠實討論的大門,並解決該計畫的生態問題,否則專家提出的關於棲地選擇、景觀和獵物基礎的問題將無法被解決。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