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是一個國際性公約,旨在確保野生動植物的國際貿易不致危害其生存,CITES將物種依受威脅程度分為三個級別,並列入不同的附錄中。近期該組織發現,孟加拉一直從國際市場進口數種瀕危鳥類,在當地作為寵物販售,因此將孟加拉的締約國資格停權。
綜合外媒報導, 孟加拉因未能遏止非法鳥類貿易,近期遭《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暫停會員資格。CITES發現,孟加拉進口了多種瀕危、易危鳥類,將牠們作為寵物販售,常見的物種包括大綠金剛鸚鵡(Ara ambiguus)、藍喉金剛鸚鵡(Ara glaucogularis)、混種金剛鸚鵡、軍艦金剛鸚鵡(Ara militaris)、紅額鸚鵡(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和金黃鸚鵡(Guarouba guarouba)等。
CITES將物種依受威脅程度分為三個級別,並列入不同的附錄中:
- 附錄一:物種面臨全球滅絕的威脅,僅允許在特殊情況下進行貿易,例如教育和研究,禁止商業貿易。
- 附錄二:物種沒有立即的滅絕威脅,但需要控制貿易。
- 附錄三:物種需要國家間的合作,才能在野外永續生存。
根據CITES的清單,孟加拉近年來進口大量列於附錄一和附錄二的鳥類。CITES發出的新聞稿指出:「禁止商業利用這些鳥類,因為牠們的數量正在迅速減少,需要保護牠們的野生棲息地,確保物種的存續。」CITES建議孟加拉制定適當的監管措施,並採取相應行動,若有明顯改善才會恢復會員資格。
對此,孟加拉環境、森林和氣候變遷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forest and climate change,後稱環境部)承認問題存在,並聲稱停權是因為部分不肖野生動物貿易商,濫用現行規則所致。發言人指出:「一些進口商透過申請非CITES鳥類的無異議證明書(NOC, No Objection Certificate),進口CITES所列鳥類,導致官員混淆。」
不過,實際狀況並不如官員所說,實際狀況是官員對於《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不瞭解。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針對孟加拉國的普查,該國擁有 714 種鳥類,而孟加拉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將 578 種鳥類列為本地物種,其中大多數也被列入CITES中。照理說,多數的鳥類交易都不應該被核准,但在孟加拉卻能輕易地在路邊、網路上購買到本土與異域的野生動物鳥類,政府也批准82間私人農場進行寵物鳥交易。
不僅如此,孟加拉國環境部對每一個農場提出的申請,都發出不反對證明(NOC),證明這82間農場交易的鳥類物種皆非 CITES 物種,但保育人士檢查了 2020 年至 2023 年間孟加拉的進口鳥類名單,卻發現許多物種為瀕危、易危物種。野生動物保育人士Imran Ahmed無奈地說:「其實就是以合法掩飾非法,而官員們對CITES附錄名單不清楚,才會導致這種狀況。」目前Imran Ahmed正在和執法機構合作,努力取締非法進口。
生態學研究員Pavel Patha批評:「環境部官員相當無知,他們對於CITES和非CITES物種並沒有清晰的了解。」他指出,在西爾赫特地區,甚至有攤商明目張膽地販售受保護的候鳥,他說:「環境部應該定時突擊檢查,這並不是太難的行動。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提高普通民眾、官員對瀕危物種的認識,遏止犯罪。」
面對保育團體的質疑,以及被停權的處境,環境部顧問Syeda Rizwana Hasan對停權表示遺憾,並表示自己已指示行動:「我剛上任幾天,已經快速了解情況,並指示部門迅速糾正、解決 CITES提出的問題。我希望我們能夠很快解除會員資格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