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唯一野放獵豹死亡 非洲獵豹引入計畫遭遇重大挫折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2022及2023年,20隻非洲獵豹分批抵達印度,在這個陌生的亞洲國家展開「復育」之旅,然而近兩年過去,扣除死亡個體,幾乎所有獵豹及其後代都還是圈養狀態,只有第一批抵達的雄性獵豹「帕萬」(Pavan)生活在野外,但現在,連唯一被認為成功野放的帕萬也出事了!

8月27日,印度地方當局公布帕萬疑似溺水身亡的消息,不過獨立專家對此表示懷疑,因為大型貓科動物通常不會死於溺水。

在納米比亞時名為奧本(Oban)的帕萬,在2022年9月抵達印度、2023年7月3日野放,2024年8月27日被發現死亡。   取自The Hindu

印度曾是亞洲獵豹的主要分布國,數量高達數萬隻,然而,在棲地喪失和人類濫捕之下,該物種1952年在印度滅絕,但兩年前,印度政府決定用另一種方法「復育」獵豹:2022年9月17日,適逢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生日,在一片熱鬧中,第一批8隻來自納米比亞的成年獵豹抵達中央邦的庫諾國家公園(Kuno National Park);隔(2023)年2月,又有12隻來自南非的獵豹住進庫諾。

從這20隻非洲獵豹開始,印度政府期望能透過繁殖、野放等措施,讓獵豹重回該國野外,不過,大多數獵豹自抵達印度至今,都處於某種形式的圈養狀態,不是生活在圍欄中,就是被限制漫遊區域,好讓工作人員監測其健康狀況,只有帕萬是唯一成功野放的個體,其餘的野放個體不是死亡,就是因安全考量又回到了圈養環境中。

獵豹計畫是莫迪政府野生動物倡議中的旗艦計畫,至今已花費約5,800萬美元。帕萬被視為非洲獵豹在被圈養後如何適應印度野外的關鍵測試案例,但如今牠以6歲的年紀過早離世—─非洲獵豹在野外通常能活10到12年—─顯示獵豹計畫有著潛在難以克服的挑戰。

8月27日,帕萬的屍體在排水溝旁被發現,中央邦森林官員表示,牠的頭浸在水中,疑似溺水身亡,確切的死因還須等待官方報告,不過在解剖報告出爐前,帕萬的屍體就被迅速火化,特別調查小組也在數小時內被解散,引發民間質疑。獨立專家對帕萬真正的死亡原因表示懷疑,因為大型貓科動物通常不會死於溺水。

野生動物生物學家、保育科學家切拉姆(Ravi Chellam)博士認為,印度的獵豹保育嘗試已經走進了死路,復活的希望渺茫。當被問及斥資數千萬美元的獵豹計畫是否還有救時,切拉姆的回答很直白:「不能,因為我們本末倒置了。我們應該先準備好夠大、適當的棲地,然後再把貓帶來;相反的,這些貓已經在印度生活了近兩年,我們還在準備小塊棲地、用柵欄把這些區域圍起來,並把重點放在圈養繁殖。」

目前所有印度從非洲引入的獵豹都生活在圈養環境中。   取自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切拉姆對這項計畫表達了強烈反對,他說:「除了試圖挽回一些面子外,他們希望實現什麼目標甚至不清楚。這個規劃不周、實行起來更不周的計畫,嚴重破壞了印度在野生動物科學、管理和保育方面的名聲。」

當地媒體報導稱,為了挽救這項計畫,印度政府正在考慮從非洲採購更多獵豹,以支持族群重建工作。2021年宣布、2022年開始實施的獵豹行動計畫,官方目標是建立「一個能重新在野外繁殖的無邊界獵豹族群」,然而,因為致命細菌感染和意外傷害等因素,在過去兩年中,印度從非洲引入的獵豹一直處於圈養狀態。

帕萬的死亡是印度引入獵豹以來的第14起死亡事件,目前庫諾國家公園只剩下12隻成年獵豹和十幾隻幼仔,而這些獵豹原定在去年10月就要野放,但最後在12月只放了幾隻,如今野放的獵豹已全數死亡。

印度引入非洲獵豹兩年仍未野放 專家憂長期圈養將使動物無法在野外生存

當被問及獵豹計畫陷入困境的潛在原因時,切拉姆銳利地指出多項問題:「科學基礎薄弱、目標不斷變化、缺乏透明度、無視法治、管理不明確,和不斷變化的敘事。」

根據納米比亞提供的方針,在長期圈養後,不建議將這些動物放回野外,而批評者表示,獵豹計畫的目標,無論是無意還是刻意,現在都已經轉向圈養獵豹,而不是讓牠們自由在外生活。

其他野生動物專家也對計畫面臨的挑戰表達了類似擔憂。庫諾國家公園一位匿名工作人員指出,因為常有獵豹死亡,政府對這項計畫的熱情大幅下降,他說:「牠們到來時得到了很多關注和資源,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幾乎感覺就像是故意忽視。」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