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動物族群縮減73%專家警告生態系統瀕臨崩潰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圖為印尼沙巴的猩猩,沙巴大部分森林被砍伐,改種植棕櫚樹。一項研究發現,婆羅洲的棕櫚油種植園每年有 3,000 隻猩猩被殺害。圖片來源/Alamy

全球野生動物族群數量自1970年以來平均縮減了73% ! 在國際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6)即將召開之際,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和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to, ZSL)共同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 LPR)警告,人類活動正在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的邊緣。

最嚴重地區:拉丁美洲、非洲和亞太地區

《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野生動物族群下降最為嚴重,降幅高達95%。非洲地區則下降了76%,亞太地區下降了60%。相比之下,北美地區和歐洲及中亞地區的降幅分別為39%和35%。ZSL首席執行長馬修(Matthew Gould)表示,這些數字反映了全球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他警告:「我們正在接近自然損失和氣候變遷的臨界點。」

《地球生命力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 LPI)是該報告的重要指標,用來追蹤全球近35,000個動物族群的變化趨勢,涵蓋5,495種脊椎動物,包括哺乳類、鳥類、魚類、兩棲類及爬行類。報告指出,淡水生態系統受到的影響最大,族群數量平均下降85%,其次是陸地生態系統(69%)和海洋生態系統(56%)​。

 

人類活動是野生動物縮減的主因

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是野生動物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全球食物系統,包括農業生產、過度捕撈和過度開發,導致棲息地喪失,成為野生動物面臨的最大威脅。此外,外來種入侵、污染和氣候變遷也是影響物種生存的重大因素。

根據《地球生命力報告》的數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尤為嚴重。亞馬遜森林的砍伐和氣候變遷共同造成的乾旱問題,已使該區域的河流乾涸,2023年更導致超過330隻亞馬遜江豚死亡​。

WWF的英國分部科學與保育主任麥克(Mike Barrett)表示,土地利用的改變、農業邊界的擴展,特別是對熱帶雨林的破壞,是造成物種下降的最重要因素。他警告,這些變化不僅影響當地的生態系統,也可能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更廣泛的環境影響。


近幾十年來,澳洲東北部的玳瑁海龜數量急劇下降。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LPI計算方法引發質疑

儘管LPI是目前全球公認的重要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但其計算方法在科學界引發了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指數的加權方式可能會誇大物種數量的下降。愛丁堡大學的生態學講師漢娜(Hannah Wauchope)指出,LPI的加權偏向於資料較為缺乏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這些地區的族群數據不夠完整,可能造成指數數值過於極端​​。

今年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另一篇研究指出,LPI的數學方法存在偏差,可能導致數據過度呈現物種族群的下降。該研究呼籲LPI項目進行更嚴謹的敏感性分析,以提高結果的準確性​。然而,ZSL與WWF對此表示反駁,堅稱其數據經過嚴格的測試和驗證。

I’m ZSL科學家羅賓(Robin Freeman)表示:「LPI的計算方法與模型,全部都開放給大眾。我們鼓勵學界與我們合作,改進這個估算工具。」WWF的首席科學家羅貝卡(Rebecca Shaw)也補充說,這些數據反映了真正的警訊,無論LPI的精確性如何,地球面臨的生物多樣性危機無庸置疑。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