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人類通常會減少社交活動,這被稱作「社交老化」(social aging)。這一現象不局限於人類,根據最新研究,許多動物也會隨著年齡增加減少社交互動,進而保護自己免於感染疾病!
這篇來自多所大學的跨國團隊深入研究了各種動物隨年齡增長的社交模式,並在《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卷》(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的特刊中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展示動物社交行為的轉變對健康的深遠影響。
來自英國利茲大學、愛丁堡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長期追蹤馬克島(Cayo Santiago)上的恆河猴,發現這些年長猴子會主動減少社交網絡的規模,從而降低感染風險。利茲大學生物學院的約什‧弗斯博士(Dr Josh Firth)表示,年長的雌性恆河猴較少參與社交活動,這有助於降低牠們感染寄生蟲和傳染病的機會,這與年輕時更為活躍的社交行為形成對比。
「社交行為對許多物種來說有巨大的好處,但同時也帶來感染疾病的風險,」埃克塞特大學動物行為研究中心的艾琳‧西拉庫薩博士(Dr Erin Siracusa)說。「隨著年齡增長,這種風險與收益的比例會隨著個體的生命周期發生變化,進而促使動物減少社交。」她指出,這一變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許多物種中,年長的個體會逐漸減少社交接觸。
這次特刊收錄了16篇研究論文,涉及從昆蟲、鳥類到哺乳動物等多樣物種,揭示了動物老化過程中的社交行為變化。弗斯博士指出,麻雀、鹿、恆河猴,甚是果蠅等動物,年長個體的社交行為都呈現出相似的轉變趨勢。麻雀的研究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茱莉亞·施羅德博士(Dr Julia Schroeder)領導,研究團隊在英國倫迪島上的麻雀群體中發現,年長的麻雀社交圈縮小,這可能是因為年齡相仿的「夥伴」逐漸死亡,年長個體難以找到新的同齡朋友。
西拉庫薩博士進一步解釋道:「我們的研究發現,年長的猴子相較於年輕猴子,感染疾病的風險較高。這代表『社交老化』具備了強大的演化意義。」這一發現同樣適用於其他動物,例如在蘇格蘭野生雌鹿的觀察中,研究者發現年長雌鹿會減少與其他鹿群的接觸,從而降低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恆河猴的研究表明,年長猴子更易受到某些疾病影響,但牠們透過減少社交網絡,能有效降低感染的機率。當疾病傳染性高、對年長動物的威脅更大時,這種「社交老化」的益處尤為顯著。弗斯博士說:「這樣的行為變化可以視為動物保護自己的方式,類似於人類在疫情期間選擇減少外出、限制社交互動,以避免感染。」愛丁堡大學的馬修·席爾克博士(Dr Matthew Silk)也指出,感染風險的減少可能正是「社交老化」演化的原因。
另一項針對果蠅的研究,由利茲大學的阿曼達‧布雷特曼教授(Prof Amanda Bretman)領導,顯示即便是在一些不具有高度社會結構的昆蟲中,社交環境的變化對其壽命和老化都有顯著影響。布雷特曼教授解釋道:「在果蠅這樣的物種中,我們發現不同的社交環境、發育過程中的互動模式及年齡都會對其老化速度產生影響,這表明即便是低度社會化的動物,社交行為對其生命歷程也起著關鍵作用。」
專家表示,研究動物隨年齡增長減少社交的現象,有助於解釋人類老化過程中的行為變化。弗斯博士總結:「人類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社交活動,這種行為經常被貼上負面標籤。但這些研究表明,動物在老年時選擇減少社交可能是一種適應性行為,有助於減輕疾病風險並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