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問題存歧見  COP16峰會留遺憾 生物多樣性 2030目標更飄渺

巴西、剛果、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挹注生物多樣性基金。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第16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COP16)雖然通過多項決議,包含Cali基金、DSI機制及原住民社區正式代表。不過專家與保育團體卻普遍悲觀,因為這場會議並非順利結束。倍受矚目的「生物多樣性基金」被歐盟、瑞士、日本等發達國家強烈反對,最終各國代表還提前離席,使得財務動員和進展追蹤的文件未能正式通過,峰會在一片混亂之中落幕。

生物多樣性基金的提議最早源於發展中國家代表的訴求。這些國家認為,現有的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管理機制未能有效地將資金分配給需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貧困國家。因此,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建立一個新的、專門的生物多樣性基金,以提供更多資金支持脆弱的生態系統,並確保資金使用的自主性。

在COP16會議期間,哥倫比亞環境部長兼會議主席蘇珊娜・穆哈馬德(Susana Muhamad)提出了一份最終草案,建議設立新的生物多樣性基金。然而,歐盟、瑞士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對此提案表示反對,認為這將增加額外成本並減少監管權力。

根據草案內容, 2030年前每年會動用20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生物多樣性,在2025年之前,發達國家需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200億美元的過渡期資金。由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對於資金使用及管理的分歧,最終未能就此達成共識。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剛果、印度、南非等國堅持,需要一個更自主的資金管理機制,保障發展中國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的控制權。

經歷長達12小時的談判,有的代表已經疲憊到在桌上趴睡,有的則已經先行離場。圖片來源/Getty Image

除了資金的分歧外,各國代表最後也「不歡而散」。歷經12小時的高強度談判,再加上會議流程稍嫌拖沓,部分國家代表在會議接近尾聲時陸續離席,導致無法達到投票所需的法定人數,這使得有關財務動員、生物多樣性進展追蹤的文件未能正式通過,峰會在一片混亂之中落幕。

會議結束後,蘇珊娜隨即發布了一段音訊,強調對本次COP16組織工作的支持,並表示此次會議「吸引了23,000位代表和近百萬名訪客參與」。然而,根據觀察家們的評估,蘇珊娜的數據可能有高估的情況。事實上,這些數據也難以掩蓋此次會議中所暴露出的多項缺憾。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總幹事克里斯滕・舒伊特(Kirsten Schuijt)不諱言指出:「這一結果讓《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實施風險增加」,她強調目前各國未能提供充足的財務支持,將嚴重阻礙全球在2030年內實現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目標。她說:「儘管實現2030年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目標,從一開始就充滿挑戰,但我們目前正在偏離正軌。」

綠色和平的代表安・蘭布雷希茲(An Lambrechts)則強調:「這次會議對資金的缺乏共識,使得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的信任受到損害。唯有各國共同承擔責任,才能真正守護生態。」

COP16的另一大亮點是企業的積極參與。根據劍橋大學可持續金融中心主任妮娜・西加(Nina Seega)的說法,會議上企業的經濟承諾幾乎翻倍,達到了3.96億美元。超過3,000家企業出席了會議,表示支持應對生態危機的政策框架。然而,這一趨勢也引發了部分環保人士的擔憂,認為企業參與可能掩蓋其在環境破壞上的責任,並可能加重對自然資源的商業化壓力。

綠色和平在會議後呼籲各國加強協調,並要求富裕國家立即履行其財務承諾。綠色和平認為,若要真正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各國必須在未來三大談判路徑——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及荒漠化的立場保持一致。綠色和平的負責人蘭布雷希茲補充說:「這樣才能形成像《巴黎協定》那樣的全球壓力,確保在氣候、生物多樣性和荒漠化上等議題上一起行動。」

第17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7)預計將於2026年在亞美尼亞舉行。屆時,各國將評估自COP16以來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行動進展,並繼續就《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目標和執行措施進行討論。究竟COP17能否彌補COP16的遺憾,還是會重蹈覆轍呢?這將考驗著各國領導人的智慧。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