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人工克隆(clone)的黑足雪貂「安東尼亞」(Antonia)成功誕下兩隻健康幼崽,成為美國首例克隆瀕危物種成功繁殖的案例。這一突破標誌著保育科技的嶄新篇章,為全球其他瀕危物種的復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黑足雪貂(Black-footed Ferret)是北美最瀕危的哺乳動物之一,因棲地喪失、疾病與草原犬鼠數量銳減,在20世紀兩度被認為滅絕。1981年,一小群野生黑足雪貂於懷俄明州被重新發現後,保育學家立即啟動圈養繁殖計畫。儘管此舉成功將黑足雪貂野生族群恢復至370隻,不過雪貂的基因庫僅來自7隻祖先,導致遺傳瓶頸,嚴重威脅族群健康與長期存續。
為解決基因多樣性不足的問題,科學家轉向冷凍保存的基因樣本。1988年,一隻名為薇拉(Willa)的黑足雪貂死亡後,研究人員收集了其基因材料,並存放於聖地牙哥動物園「冷凍動物園」(Frozen Zoo)*。薇拉未曾繁殖,然而其基因多樣性高於現存雪貂基因庫的三倍。
*註:「冷凍動物園」(Frozen Zoo)是指保存動物基因材料的冷凍庫,透過低溫保存技術,將瀕危或已滅絕動物的細胞、精子、卵子和胚胎等生物材料儲存起來,以供未來的科學研究和保育工作之用。聖地牙哥動物園至今已累積超過10,000個,來自近1,000個物種的活細胞樣本,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和魚類等。
2020年,克隆技術首次將薇拉的基因注入一隻家養雪貂的卵細胞,並以代孕方式產下全球首隻克隆黑足雪貂伊麗莎白·安(Elizabeth Ann)。儘管伊麗莎白·安未能繁殖,2023年出生的安東尼亞成為第二隻成功克隆的黑足雪貂。
延伸閱讀:美國首次複製瀕危物種 DNA技術讓黑足雪貂誕生 為復育帶來希望
安東尼亞的繁殖計畫由多方合作推進,包括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FWS)、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與保育生物學研究所(NZCBI)、復興與重建組織(Revive & Restore)及聖地牙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等機構。2024年6月,安東尼亞與3歲雄性黑足雪貂海膽(Urchin)成功交配,產下三隻幼崽,其中兩隻幸存,分別命名為Sibert(雌性)與Red Cloud(雄性)。園方於近日正式公布消息,Sibert與Red Cloud相當健康,目前也與普通個體無異。
FWS稱此舉為「保育的一項重大里程碑」,指出克隆技術首次為瀕危物種的基因多樣性帶來實質性影響。根據專家觀察,兩隻幼崽的健康狀況良好,且正以科學家預期的速度成長。
黑足雪貂的案例凸顯了克隆技術在瀕危物種復育的潛力,基因多樣性對族群健康至關重要,能提高物種對環境變化的抵抗力。復興與重建組織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監萊恩‧費蘭(Ryan Phelan)表示:「這是第一次能夠確定克隆技術實際為繁殖族群帶來基因變異。」
然而,專家提醒,克隆僅是保育的輔助工具,無法取代棲地保護與生態修復等傳統方法。東北大學倫理學教授羅納德‧桑德勒(Ronald Sandler)指出:「克隆是最後的緊急應變措施,絕非保育的核心。」
克隆技術的應用也引發了重要哲學問題。若瀕危物種因氣候變化或城市化失去棲地,即便克隆技術復育了個體,保育的意義將何在?桑德勒警告:「若物種無法重返棲地,那麼克隆僅僅是為了滿足科學的好奇心,而非真正的保育。」
此外,將克隆後代融入野外族群需要長期觀察與測試。安東尼亞及其幼崽目前將繼續留在NZCBI進行研究,並無立即野放計畫。專家強調,克隆技術應與傳統保育措施並行,如棲地修復與野外重建,才能確保物種真正回歸自然環境,達成可持續的保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