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層發現新物種 自帶燈光的透明軟體動物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距離地表超過2,600公尺的深海「午夜區」(midnight zone),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且奇特的海蛞蝓(sea slug)物種,經過近25年的研究,終於確認牠是一個全新物種,並命名為 Bathydevius caudactylus,這是一種具備發光特性的透明生物,令科學家讚嘆不已。

Bathydevius caudactylus,外號「神秘軟體動物」(mystery mollusc),首次於2000年被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科學家在加州海岸深海中發現。當時,研究團隊使用遠程操作載具(ROV)探索海底,發現這種與眾不同的生物,並展開了漫長的研究歷程。

根據研究,Bathydevius caudactylus 是首個被發現居住於深海水柱(bathypelagic zone,即海面下1,000至4,000公尺)的海蛞蝓物種,其棲息深度可達 13,153 英尺(約4,000公尺)。在超過150次觀察中,科學家記錄到這種海蛞蝓多數獨居,偶爾成對出現,並利用生物發光與透明特性躲避掠食者。

Bathydevius caudactylus 的身體呈透明果凍狀,帶有鐘形頭部和尾部多達16個類似手指的突起。牠能以快速合攏的頭部如捕蠅草般捕捉獵物,主要以蝦類為食。其發光特性不僅能嚇阻掠食者,還能在危急時通過釋放發光的尾部突起作為誘餌吸引掠食者目光。

MBARI 資深科學家布魯斯·羅比森(Bruce Robison)表示:「這種海蛞蝓的每個特徵,從解剖結構到行為方式,都是為了盡可能地適應深海環境。」另一位研究成員史蒂文·哈多克(Steven Haddock)補充:「牠演化出獨特的生物發光能力,也是為了應對深海深海環境。」

研究人員對其 DNA 分析顯示,這一物種隸屬於全新的海蛞蝓科,與其他已知海蛞蝓僅有遠親關係。這是第三次記錄到海蛞蝓物種獨立演化出生物發光能力,凸顯深海環境生命的多樣性與獨特性。

此外,該物種的生殖策略也適應了深海環境的限制。由於深海中難以遇到配偶,Bathydevius caudactylus 同時具有雄性與雌性生殖器官,當釋放卵時,會附著於海底。

研究團隊指出,這一發現展示了深海仍是一片未被完全探索的科學領域。深海佔地球海洋總水量的70%,但人類對其瞭解依然有限。MBARI 的研究展示了探測深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羅比森說:「每次新發現都能喚起人們對深海生物的關注,並激勵公眾保護這片神奇的海洋環境。」哈多克強調:「我們越了解深海,就越能做出更好的海洋保育決策。」

雖然 Bathydevius caudactylus 的適應性令人驚嘆,但研究人員也擔憂深海採礦、氣候變遷可能對該物種造成威脅。深海採礦過程中產生的沉積物擾動可能破壞牠們的棲息地,對牠們的繁衍生息造成挑戰。MBARI 團隊呼籲,應加大對深海生物的研究投入,了解牠們的生活方式與威脅,才能進一步規劃保育工作。

這項發表於《深海研究第一部分》(Deep Sea Research Part I)期刊。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