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西澳州的瀕危鳥類——卡納比黑鳳頭鸚鵡(Carnaby’s cockatoo)以其非凡的野外壽命而著稱。最新的一篇研究顯示,牠們的壽命可達35年,成為鳥類中「長壽俱樂部」的一員,其他長壽的鳥類包含信天翁、鸕鶿與海燕。
這項研究於1969年展開,並於近日發表在《太平洋保育生物學》(Pacific Conservation Biology)期刊上。研究紀錄顯示,有八隻卡納比黑鳳頭鸚鵡的年齡介於21至35歲之間,其中一隻雄鳥誕生於1986年,至2021年最後一次被觀察到時仍健康地繁殖後代。
卡納比黑鳳頭鸚鵡是西澳州的特有種,外觀為黑色羽毛配上白色的臉頰,以及尾部白斑。這些鳥類成熟時間晚、每年繁殖數量少,且幼鳥第一年的存活率低,因此長壽是維持族群繁衍的重要條件。
西澳生物多樣性部門研究員彼得・莫森(Peter Mawson)指出:「牠們需要活到這麼久,才能確保有足夠多的後代。大多數最年老的鳥在最後一次被發現時,仍與牠們的繁殖伴侶在一起,或是與一隻雛鳥在巢中。」然而,這些鳥類的數量近年大幅縮減,莫森感嘆:「我小時候常見到成千上萬的鳥群,如今看到超過百隻就已是幸運。」
研究人員在 1969至1996年和 2009至2023 年間的每個繁殖季節都會到訪位於柏斯和傑拉德頓之間的保護區「Coomallo Creek」,對這裡的鸚鵡族群進行超過 55 年的研究。研究指出,牠們的壽命已進入世界最長壽鳥類紀錄的前2%,其他壽命達40年以上的鳥類包括信天翁、鸕鶿與海燕。莫森表示,人工飼養的鳥類因為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很容易超過30歲,「但能夠在野外活上 30 多年,而且還在持續繁殖,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在野外,這些鸚鵡食物來源則為澳洲本地植物。然而,由於棲息地破碎化,牠們的生存受到威脅,黑鳳頭鸚鵡棲息地面臨的主要威脅有:小麥園的土地開發、松木種植園的設立,以及交通事故。莫森表示,這些因素讓族群數量持續下降,而棲息地缺乏本地植被,則讓餓死的個體數量增加。
位於珀斯的黑鳳頭鸚鵡保護中心Kaarakin的創辦人格倫・杜赫斯特(Glenn Dewhurst)表示,卡納比黑鳳頭鸚鵡習慣「粗魯進食」,這實際上對生態系統有益,牠們掉落的植物種子和果實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杜赫斯特也指出,氣候變遷與植被減少導致的食物匱乏,正使這些鸚鵡面臨生存壓力。「我們第一次看到有鳥因飢餓而死,這太令人心痛了。」
卡納比黑鳳頭鸚鵡的保育需要持續的研究與行動。研究團隊已利用現代攝影技術記錄鳥類活動,這些技術有助於追蹤鸚鵡的生存狀況。杜赫斯特呼籲,除了保護棲息地外,還需推廣對黑鳳頭鸚鵡的教育與研究,並促進當地社區參與保育行動,他說:「這些鳥類的生存象徵著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