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隨著全球犀牛數量不斷下降,有科學家提出應重新開放犀牛角合法國際貿易,認為市場化管理或許能遏制盜獵並為保育提供資金。但這樣的提議究竟是拯救瀕危物種的解方,還是加速其滅絕的催化劑?保育界對此看法分歧。
綜合外媒報導,知名鳥類學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的馬丁·維克爾斯基(Martin Wikelski)日前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撰文提出,合法化犀牛角貿易或許是應對當前犀牛族群危機的唯一出路。他指出,非法貿易已被國際犯罪集團所控制,傳統的保育手段無法有效遏制盜獵行為。
「過去,我曾反對犀牛角交易合法化,但當前的形勢令人絕望,我們必須改變對此問題的態度。」維克爾斯基主張,允許合法市場出售安全移除的犀牛角,還可將收入用於支持保育計劃,特別是替私人管理的保護區提供資金。
維克爾斯基解釋,他的提案建立在三個關鍵前提之上:
- 犀牛角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可以在移除後重新生長,不需要傷害犀牛。
- 合法市場可摧毀非法交易網絡,讓市場回到可控範圍內。
- 合法化是拯救白犀牛族群的最佳機會,因犀牛角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此物種身上。
他還指出,白犀牛約50%的數量由私人保護區管理,但隨著盜獵威脅增加,這些保護區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和安全挑戰。允許合法交易,可以為這些私人管理者提供急需的經濟支持,幫助延續保育工作。
儘管合法化主張聽起來是務實的解決方案,但保育專家和保育團體對此表示嚴重憂慮。Save the Rhino International的首席執行官喬·肖(Jo Shaw)警告,合法化可能帶來更多不可控的後果。他指出,目前非法市場對犀牛角的需求已遠超潛在的合法供應量。隨著消費國家(如越南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對犀牛角的需求預計還會攀升。
野生動物經濟專家羅斯.哈維(Ross Harvey)也在評論文章中明確指出,維克爾斯基的主張存在問題。合法化可能釋放出犀牛角是「合法且可接受」的訊號,進一步刺激市場需求,尤其是在缺乏強力執法的情況下。過去經驗顯示,即使合法市場存在,非法交易仍可能透過洗白機制滲透,最終導致盜獵加劇。此外,飼養犀牛的成本遠高於非法獵殺,且當需求增加時,盜獵仍是非法網絡的最佳選項。研究顯示,即使是去角的犀牛,獵人仍會為取走角的根部殘留部分而殺害牠們。
批評者還擔心,合法化可能將資源從其他更有效的保育策略中分散,如公眾教育以及反盜獵技術應用。目前,許多保護措施,包括無人機監控、嗅探犬和加強社區參與,均被證明在某些地區對遏制盜獵有效。然而,這些措施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而合法化的收入是否能確保被有效分配,仍是未知數。
全球目前僅存約27,000隻犀牛,分為五個主要物種:白犀牛數量最多,約17,000隻;黑犀牛約6,000隻;印度犀牛約4,000隻;而爪哇犀牛與蘇門答臘犀牛的數量則極度稀少,分別僅剩不到70隻與34至47隻。
白犀牛由於數量相對較多,且多由私人保護區管理,成為合法化提案中的主要焦點。不過喬·肖指出,白犀牛並非當前最需要關注的物種,合法化對於黑犀牛、爪哇犀牛與蘇門答臘犀牛的保護幾乎是零,反而可能分散資源,削弱牠們獲得的保育資源。
喬·肖表示:「去年白犀牛的數量實際上有所增加,牠們並不是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黑犀牛、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而且不確定白犀牛角貿易合法化是否有利於牠們的保育。與其採取兩極分化的立場來促進或反對國際貿易合法化,不如梳理出如何確保這種貿易能使5種犀牛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