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中的生命正在消逝:四分之一淡水物種瀕臨滅絕

一篇刊登 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淡水生態系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一項於2025年1月8日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全球近四分之一生活在淡水生態系的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這些物種包括蜻蜓、魚類、螃蟹等,牠們的存續受到污染、大壩建設、氣候變遷等多重因素威脅。

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是首次全面評估全球淡水物種滅絕風險的研究。科學家結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的數據,分析了超過23,000種依賴淡水生態系的物種,包括淡水魚類、蜻蜓、淡水蟹等。研究顯示,24%的物種被評估為瀕危、易危或極危,其中包括極危的歐洲鰻魚和瀕危的白爪溪蟹。

淡水棲地雖然僅佔地球表面積的不到1%,卻承載了全球10%的已知物種。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動物學家凱瑟琳·塞耶(Catherine Sayer)的說法,淡水生態系擁有著極高的生物多樣性,支持著多達一半的已知魚類和三分之一的脊椎動物。

然而,淡水生態系的脆弱性也顯而易見。巴西塞阿拉聯邦大學生物學家帕特里夏·查維特(Patricia Charvet)指出,像亞馬遜河這樣的巨大河流雖然表面上強大無比,實際上卻非常脆弱。森林大火的灰燼會污染河流,而未經許可的金礦開採更會將汞排入水中,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

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淡水物種的數據仍不足以準確評估滅絕風險,尤其是淡水軟體動物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如石蠅、蜉蝣等。這些物種對污染高度敏感,但目前對牠們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研究呼籲,應加強對這些物種的調查,填補關鍵的數據缺口。

研究指出,大多數淡水物種面臨的威脅並不單一,而是多重威脅夾擊,如污染、水資源抽取、農業活動、氣候變遷和外來物種入侵等。以歐洲和北美為例,大部分主要河流都因修建大壩而被大規模改造,導致棲地分裂,進一步加劇物種的生存壓力。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生態系正面臨非法伐木與金礦開採的雙重威脅。非法森林火災的灰燼污染河流,而未經管控的金礦開採則將汞直接排放到水體中,對人類與生物均構成長期危害。查維特博士形容這些威脅為「複合效應」,多重威脅共同夾擊,使得淡水物種的未來更加岌岌可危。

許多淡水物種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淡水魚類是全球多地人類的重要蛋白質來源,像大西洋鮭魚更支持著依賴漁業觀光的經濟體。此外,許多淡水無脊椎動物雖然看似與人類關係不大,但牠們的存在與清潔水源息息相關,牠們的數量減少往往反映水質的惡化。

杜克大學生態學家斯圖爾特·皮姆(Stuart Pimm)指出,淡水物種滅絕的速度,往往是環境惡化的先兆。他強調,淡水生態系不僅支持生物多樣性,也是應對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短缺的關鍵。

面對這些挑戰,研究呼籲,淡水生態系需要更具針對性的管理策略。例如,應考慮整個流域的整體管理,而非僅僅針對某一特定區域。此外,政策制定者需關注河流與湖泊的連通性,確保物種的遷徙通道不被阻斷。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也被視為未來的重要方向。研究建議,透過植樹造林和濕地保護等方式,不僅能改善生物多樣性,還能增強人類社區的福祉。同時,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應更加重視水資源效率,減少地表徑流對水體的污染。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