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澳洲維多利亞州的草原地帶,一對名為「戴西」(Daisy)與「奇普」(Kip)的嗅探犬成為野生動物保育的大功臣! 2023年起,牠們在維多利亞動物園(Zoos Victoria)啟動的嗅覺偵測計畫中,成功尋獲13隻原被認為已滅絕半世紀的瀕危物種──維多利亞草原無耳龍(Victorian Grassland Earless Dragon),為該物種的復育行動點燃希望。
傳統調查技術難以發現此種小型爬蟲的情況下,而嗅探犬以其卓越的嗅覺與人犬合作默契,成為打破僵局的關鍵,這項成果也讓人們看見嗅探犬搜尋瀕危物種的巨大潛力。
維多利亞草原無耳龍體長僅約15公分,體色淺棕,背上具白色條紋與深色橫斑,且沒有外耳孔,善長隱匿於草叢或蜘蛛洞中。此種蜥蜴自1969年後未曾被正式紀錄,曾一度被澳洲列為「可能滅絕」物種。

但在2023年初,一名生態學家在墨爾本以西的私人草原地帶,意外發現一隻雄性個體,隨即引發各個保育機構的總動員。為了大規模追蹤與辨識野外族群,維多利亞動物園展開嗅探犬訓練計畫,從此拉開狗狗與保育團隊聯手合作的序幕。
六歲的拉戈托犬「戴西」與八歲牧羊犬混種「奇普」經過80天密集訓練,學會辨識無耳龍的氣味,並投入野外調查任務。至2025年3月,牠們共協尋出13隻野生無耳龍個體,其中大部分藏匿於狼蛛洞或岩石下,難以靠肉眼辨識。嗅探犬訓犬員尼克・拉特(Dr. Nick Rutter)說:「當戴西第一次靠自己找到一隻蜥蜴時,我幾乎喜極而泣。那是一次真正的人犬合作,我深深感受到職涯的意義。」
長年研究嗅探犬搜尋稀有物種成效的艾瑪・班奈特(Emma Bennett)表示,嗅探犬提供了一種以氣味為基礎的搜尋方式,能有效補充傳統依賴視覺線索的調查方法。她說:「如果某樣東西藏在地洞裡,或者有良好的偽裝、難以用肉眼看見,那麼或許就能靠氣味來發現。」這種嗅覺導向的調查方式,也逐漸成為全球保育領域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於瀕危動物監測、病毒病源追蹤、甚至風力發電場中的鳥類與蝙蝠調查。
對嗅探犬來說,牠們「工作」的日常更像是玩耍,也當然期待著玩耍後的「豐厚獎勵」,無論是尋得目標後的丟球遊戲、零食獎勵或是口頭稱讚,都是牠們持續投入的動力來源。研究員強調,這種訓練過程建立在信任與互動的正向關係之上。
維多利亞動物園在野外發現無耳龍後,已收容29隻進行人工繁殖,至今已成功孵化超過55顆卵。計畫未來每年將有約100隻個體重返野地,與野生族群一同重建穩定繁殖鏈。澳洲政府同時支持該園進行棲地修復、狐狸與野貓移除行動、並設立長期監測點。棲地選擇也特別考慮未被城市化侵蝕的零碎草地,如鐵道邊坡、墓地與道路綠帶。
根據歷史紀錄,無耳龍曾分布於聖基爾達(St Kilda)、穆尼蓬茲(Moonee Ponds)與桑伯里(Sunbury)等地,如今這些區域早已被住宅與農地取代,僅剩不到0.5%的適棲地仍存在。2019年,此物種正式被博物館研究人員命名為獨立分類群,而非其他物種,博物館資深策展人簡・梅爾維爾(Dr. Jane Melville)指出:「這項重現提醒我們,即使數十年未見,某些物種仍可能悄悄存活於不被注意的角落。」她稱無耳龍為「令人敬佩的倖存者」,在極端棲地碎裂與人為干擾下仍得以延續血脈,如今更在嗅探犬的幫助下走出地下世界。
除了無耳龍,嗅探犬戴西與奇普過去也參與過巴瓦蛙(Baw Baw frog)與淡水龜的調查。動物園團隊也訓練了其他犬隻如「糖糖」(Sugar)與「苔苔」(Moss)來搜尋蜥蜴糞便,雖有效,但常因糞便被昆蟲迅速分解而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