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美國川普政府近日提出新規,計畫縮減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將「棲地破壞」自現行法規中剔除,僅禁止直接傷害或獵殺瀕危動物。此舉引發環保團體強烈反彈,認為將加速物種滅絕,並威脅長達半世紀的生態保育成果。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與國家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於本週三(16日)公布新提案,對1973年通過的《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 ESA)重新詮釋,主張棲地修改與破壞不應被視為「傷害」(harm),因其不同於現行法規中「直接獵捕、殺害」等行為。
現行《瀕危物種法》明確禁止「騷擾、傷害、追捕、獵殺、射擊、傷害、陷阱捕捉、捕獲或收集」瀕危動植物,並將「傷害」解釋為包括棲地的破壞。新提案若獲通過,開發商、伐木業、礦業等將可在瀕危物種棲息地進行開發,只要未直接傷害動物本體,即不違法。
保育團體憂心,這項改變將對數百種依賴特定棲地的瀕危物種造成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瀕危物種主任諾亞·格林沃德(Noah Greenwald)表示:「如果『傷害』不再涵蓋重大棲地退化或改變,那麼瀕危物種將形同被棄之不顧,這等同於將《瀕危物種法》的核心抽空。」
《瀕危物種法》自1973年實施以來,已成功保護超過1,700個物種及其棲地,防止99%的被列名物種滅絕,包括美國國鳥白頭鷹、斑點貓頭鷹、佛羅里達豹、灰狼、儒艮與綠蠵龜等。
環保律師德魯·卡普托(Drew Caputo)強調:「現行法律認同一個簡單常識——摧毀森林、沙灘、河流或濕地等物種賴以生存的棲地,就是對物種的傷害。」他警告,新規將「威脅過去半世紀以來保護及復育瀕危物種的進展」。
夏威夷尤為關切此提案。該州僅佔美國陸地面積1%,卻擁有全國40%的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中心夏威夷及太平洋地區主任麥克斯·菲利普斯(Maxx Philips)指出,若放任開發商破壞棲地,將加速夏威夷的滅絕危機,嚴重侵蝕當地生物多樣性及文化資產。
新規預計於週四在《聯邦公報》發布,並開放30天公眾意見徵詢。環保團體已表態,若規則最終通過,將提起訴訟。外界也關注,川普政府是否有權推翻已獲最高法院支持的現行規定。
此外,內政部長道格·伯根(Doug Burgum)近期對基因編輯技術復活滅絕動物表示支持,並稱「唯一應該消失的,是瀕危物種名單本身」。他認為新科技有助於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讓物種永遠不再瀕危。
事實上,這只是川普政府「輕保育」的其中一項決策。川普政府於第二任期內,持續推動縮減聯邦對環境與瀕危物種保育的經費撥款,這一趨勢在2025年財政年度預算案中特別明顯。
川普第二任期的預算建議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經費相較於2024財年下降約12%,其中瀕危物種保護及復育項目大幅縮減,相關計畫如物種監測、棲地復原及環境教育的資金皆被刪減或合併。該報指出,這將嚴重壓縮基層保育工作的靈活性與執行力。2025年度內政部總體預算削減超過18億美元,當中超過1.3億美元直接關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及瀕危物種相關科目。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1月30日於分析專題中指出,川普第二任期對於保育經費的繼續縮減,是配合其放寬瀕危物種法規的大方向,使野生動物保護由聯邦層級「去中心化」,壓力轉嫁至各州政府,但多數州因預算有限,無法填補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