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背後的情愫!椋鳥彼此幫育雛 研究揭示鳥類「類友情」關係

科學家發現,非洲椋鳥(superb starlings)會在非親屬之間建立穩定的互助關係。圖片來源/Stewart Kendall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非洲椋鳥(superb starlings)之間不只群體生活,而會在非親屬之間建立穩定的互助關係,輪流協助彼此繁殖,形成近似「友情」的合作模式。這項研究挑戰過去對動物行為中利他主義與親緣選擇的既有認知,揭示動物世界中「你幫我、我幫你」的複雜社會網絡。

這項研究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行為生態學家魯本斯坦(Dustin Rubenstein)教授及團隊主導,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團隊長期觀察肯亞9個非洲椋鳥社群,橫跨410個鳥巢、20年、40個繁殖季節,並蒐集了1,175隻鳥的DNA樣本,分析其親緣關係與社會行為。

研究發現,雖然椋鳥會優先協助有血緣關係的繁殖對象,尤其是同巢出生的同伴,但牠們也經常協助非親屬個體育雛,甚至在可以選擇幫助親屬時仍做出相反選擇。這些幫助行為呈現「互惠」結構,許多鳥隻在某一季節擔任育雛助手,下一季節則獲得回報。

魯本斯坦說:「你可以把這種關係看作是『友情』,因為牠們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卻彼此記得、願意回報。」

此類互惠合作對非洲椋鳥格外重要,因為牠們棲息於乾旱、食物匱乏的環境。研究指出,僅靠一對親鳥難以撫養幼鳥至成鳥階段,往往需要額外的協助者(helpers)加入。這些協助者通常是社群中的移民成員,在加入後的第一或第二年就會參與繁殖,接著在其他繁殖季節轉為協助他人。

「這些移入社群的個體通常會先育雛,之後再當幫手,而這種角色切換以前讓我們感到困惑。」魯本斯坦解釋,「現在我們理解了,牠們是在建立某種一對一的互惠關係。」

先前的研究曾指出,群體規模越大的椋鳥社群,其個體生存率與後代數量皆更高;此次結果進一步顯示,「互助關係」有助穩定社群結構與合作機制。

對於「為什麼某些鳥不索取幫助、卻願意回報?」這類進一步問題,魯本斯坦坦言仍有待後續研究釐清。他指出,團隊正持續追蹤更多數據,以理解這些合作行為背後的演化驅力。

未參與研究的倫敦帝國學院行為生態學者朱莉亞・施羅德(Julia Schroeder)則表示,這項成果強化了「鳥類具個體辨識能力」的假設,也為探討動物間的利他主義與其演化基礎提供新線索。施羅德說:「這讓我們對『利他行為』的起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因為這個問題至今仍是個謎。」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