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澳洲西南部擁有世界上最獨特、最古老的生態系,這裡孕育了超過144種瀕危動物。然而,野生動物專家近日警告,許多「長相不討喜」的物種正因不夠可愛而被公眾與研究人員忽視,面臨無人聞問的滅絕危機。專家指出,社會對動物「外貌」的偏好,正在扭曲資源分配與研究焦點,造成嚴重的「保育偏見」(Conservation Bias)。
刷尾負鼠因為外貌討喜,經常被媒體報導。圖片來源/Wikipedia
澳洲西南部的可愛有袋類,如瀕危的刷尾負鼠(Western Ringtail Possum)和近危的短尾袋狸(Quenda),因外型討喜而經常獲得媒體報導與保育經費;相反地,蝙蝠與螲蟷科蜘蛛(Trapdoor spiders,蜘蛛的一種生物分類)等「長相怪異」的物種卻乏人問津。西澳大學研究員威爾森(Jeremy Wilson)指出:「我們對可愛毛茸茸動物的研究已相當透徹,但對其他物種卻缺乏基礎資料,這種偏好限制了科學知識發展,使某些物種持續陷入滅絕危機。」
西澳西南部的螲蟷科蜘蛛瀕臨滅絕。圖片來源/Leanda Mason
威爾森是蛛形綱動物的專家。他提到,僅在西澳就紀錄了超過200種螲蟷科蜘蛛蜘蛛,而這些蜘蛛在當地森林、洞穴和市郊地區廣泛分布,但幾乎沒有足夠的資訊了解牠們的生態需求與族群狀態,無法制定有效的保育策略。
獨立生態學家鮑倫(Bob Bullen)則關注蝙蝠保育,他指出,蝙蝠因夜行性且外型不符大眾審美,而經常被遺忘。鮑倫說:「其實每到夏日黃昏,在班伯里(Bunbury)後院上空,都有七到八種蝙蝠出沒;在丘陵與森林中,更能找到九種不同蝙蝠。」他強調,蝙蝠以捕食昆蟲為主,能有效壓制病媒蚊、害蟲數量,對維持人類生活品質及生態平衡至關重要。他提到:「當你夏天在戶外烤肉時,蚊子在日落後瘋狂叮咬,但20到30分鐘後又突然消失,原因就是蝙蝠出動捕食,這是牠們默默守護我們健康的證明。」
威爾森還指出,這些「保育孤兒」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分類學瓶頸」。分類學瓶頸指的是,沒有正式命名與分類的物種,很難列入法定保育名單或獲得研究資金。他解釋:「如果無法確認物種身份與分布,我們就無從下手進行保護,這是現今保育工作最棘手的問題。」
伊迪絲科文大學生態學家馬森(Leanda Mason)補充,對於未命名物種的研究與分類工作需要數百年時間,許多物種可能還未被發現就已滅絕。她認為,在現有條件下應該採取「棲地整體保育」方式,透過保護包含多樣物種的關鍵棲息地,如古老的洞穴系統,以提高效率。
馬森強調:「西澳西南部擁有極高的特有種。許多物種只在這裡生活,因此這些棲地對全球生物多樣性而言至關重要。」他指出:「洞穴因環境穩定、溫濕度變化小,成為許多古老物種的避風港;保護這些棲地,能同時保護眾多難以察覺卻極為珍貴的生命。」
專家一致呼籲社會必須打破「漂亮特權」的迷思,不應只憑動物的可愛度決定是否給予保護。馬森直言:「只關注可愛動物會造成偏差,忽略生態系中同樣重要卻默默無名的物種。」
他們建議政府與民間團體攜手提高公眾對「醜卻重要」物種的認識,透過教育、媒體報導、社區活動讓大眾理解這些動物在生態系中的不可取代性,並支持相關研究。
威爾森指出:「我們需要生態整體的保育思維,而不是僅憑外表來決定動物的價值。這樣才能確保每個物種、每個環節都能被看見、被保護,最終維繫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