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 「海洋生物體型資料庫」問世助力保育行動與生態研究

研究人員於 2023 年 5 月 24 日在巴西尼泰羅伊伊泰普海灘測量一隻綠蠵龜。圖片來源/Silvia Izquierdo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一項全新的海洋研究工具正式問世,全球生物學家共同打造的「海洋生物體型資料庫」(Marine Organismal Body Size Database, 簡稱 MOBS),於今年6月正式對外發表。該資料庫首度統整超過85,200種海洋物種的最大體型資料,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育奠定了重要基礎,成為研究者們的新利器!

這項由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資深講師湯姆・韋伯(Tom Webb)與研究團隊共同發表的研究成果,刊登於《全球生態與生物地理學》(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期刊。該團隊指出,體型大小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生理數據,更是影響物種行為、覓食策略、生理構造與棲息地選擇的關鍵變項,對理解海洋生態系運作至關重要。

雖然過去已有零星的動物體型資料庫,但針對「海洋生物」的大規模、系統性統計資料卻始終闕如。研究團隊指出,這份資料庫之所以難產,是因為海洋生物種類繁多,且棲息環境多樣,從微小浮游生物、螺貝類、深海魚類到巨型鯨魚皆囊括其中,標準化的資料收集耗時耗力,亦缺乏長期一致的資料整理架構。

如今,透過MOBS,研究人員終於能以統一標準,依據世界海洋物種名錄(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整理出涵蓋85,204個物種的「最大體型」資料。目前該資料庫已涵蓋約40%的已知海洋物種,從毫不起眼的海底多毛類(polychaetes)與微型浮游動物,一路到備受關注的巨型鯨類與海龜,皆可查詢。

海洋生物體型資料庫(MOBS)選擇紀錄物種的「最大體型」,是因為這項數據在生態學上具有穩定性與高度參考價值。相較於平均體型容易受到年齡、性別、樣本數等變數影響,最大體型能反映物種在理想條件下的生理極限,有助於比較不同物種的生態功能。體型大小與行為、生理、棲地利用密切相關,也是評估物種在生態系中角色的重要依據。此外,最大體型的資料較容易從文獻或標本中取得,適合用於大尺度的生物地理與保育研究,例如觀察氣候變遷或過度捕撈是否導致物種「變小」等趨勢。

湯姆・韋伯在新聞稿中坦言:「生物學家過去傾向研究體型較大的物種,這造成我們對海洋食物網與生態系的理解,過度倚賴大型動物的資料。」這種所謂的「大型偏誤」(size bias),在歷史研究中屢見不鮮,小型生物常被忽略,然而正是這些小型物種,構成了整個生態系中最基礎的部分。

舉例來說,微小甲殼類與浮游動物雖不易觀察,但在海洋碳循環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MOBS的建立,不僅有助於重新校正研究焦點,也提醒保育行動不該只看見明星物種,更要注意默默支撐整個生態系的小型物種。

這份資料庫的應用潛力不僅限於生態學界。研究團隊指出,透過體型資料,可以更準確地推估物種在食物鏈中的位置、棲地需求,甚至能與氣候變遷相關變項結合,分析哪些物種對海洋升溫、酸化或人為壓力最為敏感。

此外,保育工作者亦能利用這些資料,針對特定體型範圍的物種進行監測與預警。例如,一旦某區域的中小型魚類數量大幅下降,可能就是過度捕撈或環境惡化的先兆。MOBS提供的資料,有望成為政策制定與海洋保護區規劃的重要依據。

MOBS目前尚未涵蓋所有已知海洋物種,研究團隊也坦言資料仍需擴充與校正。未來,他們希望更多科學家、潛水員、NGO甚至一般大眾能參與資料補充與修正,形成更為龐大且精確的開放科學資料庫。

資料庫未來也會和其他全球性平台銜接,如海洋保護區資料庫、海洋污染監測平台等,共同建構一個橫跨生態學、保育、生物地理學與氣候研究的跨域資訊網絡。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