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提案管制日本鰻鱺出口 水產廳強烈反對 擬聯合中韓反對

歐盟近日提出,計劃將日本鰻鱺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清單。圖片來源/Joel Sartore Joel Sartore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歐盟(EU)近日提出,將包括日本鰻鱺(二ホンウナギ,學名 Anguilla japonica)在內的18種鰻魚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全稱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清單,以加強國際間的貿易監管。此舉引發日本水產廳強烈反彈,主張日本鰻鱺資源量仍屬充足,將呼籲其他也捕捉鰻魚的中國、韓國共同反對該提案。

綜合外媒報導,《華盛頓公約》旨在防止瀕危野生動物因貿易而滅絕,目前已有184個國家與歐盟為締約方。歐盟早於2009年即成功推動將歐洲鰻列入受管制名單,此次更將矛頭指向日本主要食用的日本鰻鱺、美洲鰻等物種。

預計於今年11月至12月在烏茲別克召開的締約國大會,將決定是否通過該提案。若出席並投票的國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贊成,提案即成立,任何國家出口日本鰻鱺將須逐批取得許可,規範範圍涵蓋稚魚(俗稱「白仔鰻」)及加工食品(如蒲燒鰻)。

不過,根據《華盛頓公約》規定,若某國對新納入的物種持反對立場,可透過提出「留保聲明」(reservation)來豁免適用規範。也就是說,即使管制成案,日本仍可能維持現行進口規模,但實務上仍恐面臨出口國配合度不足、業者顧慮風險等變數,導致供應鏈受擾、鰻魚價格上漲。

日本水產廳強調,目前日中韓台四地對日本鰻鱺漁業資源已有嚴格管理,資源量並未達到需進一步限制國際貿易的程度。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日前在內閣會後表示:「日本鰻鱺為東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歐盟此提案令人遺憾。」他也強調,將會聯合中國、韓國等締約國共同反對提案。

目前日本國內每年消費的鰻魚量高達約6萬1000噸,其中七成仰賴進口,尤以中國為大宗。若該提案成案,將對以蒲燒鰻為主力產品的連鎖餐飲業造成衝擊。例如全國擁有390家分店的「鰻之成瀬」,便有約九成商品來自進口加工品。公司代表山本昌弘坦言:「我們只能焦急等待決議,並希望政府能確保鰻魚穩定進口。」

另一方面,日本仍積極推動「完全養殖」技術,力圖擺脫天然資源依賴。水產研究・教育機構與企業合作,於7月公開新型大型水槽,可望大幅降低稚魚育成成本。該機構表示,透過改善餵食環境與飼料設計,每尾成本已從過去的3萬6000日圓降至1800日圓,雖仍高於天然的鰻魚(單價180至600日圓),但技術突破被視為保種與穩供的關鍵。

根據統計,1970年代以前中國、台灣、韓國、日本加總起來的鰻苗年捕撈量,估計可以超過500公噸(約25億尾);近年來已下降到30至50公噸(約1.5至2.5億尾)左右,鰻苗資源量確實明顯銳減。

日本中央大學教授海部健三指出,日本鰻鱺族群數量銳減已非空穴來風,即便貿易管制短期不會直接影響國內消費,但全球供給減少勢必抬高價格。他補充:「日本鰻鱺出生於馬里亞納海溝,歷經千里洄游、跨境養殖與運輸,背後也涉及過度捕撈與走私問題。我們不能只從消費角度來看這個議題,應該正視野生動物保育、國際貿易等多個面向。」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