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挪威一隻因「咬人」而遭下達獵殺命令的母棕熊,在歷經追蹤人員誤殺其他熊熊、法律攻防與輿論壓力後,最終獲得一線生機。挪威環境署近日宣布,暫停執行該起棕熊撲殺命令,令動物保護團體與保育人士大為振奮。
事件起於6月下旬,挪威東北部接近俄羅斯邊境的賈爾夫約德(Jarfjord)地區,一名男子在遛狗時被棕熊咬傷手肘,需縫合治療。事後當局下令獵殺母熊及牠的兩隻幼崽,理由是母熊對人類構成威脅,而倘若失去母親,小熊將無法存活。
挪威國家自然監督局(SNO)曾發現一組新鮮的母熊與幼崽足跡與糞便,但於當天下午失去蹤跡。根據Bolstad說法,他們在放出獵犬協助追蹤後,在6月26日擊斃一頭熊,卻無法證實是否為咬人的熊。隨後SNO代表楊・保羅・博斯塔(Jan Paul Bolstad) 向媒體坦言,該熊為雄性,並非最初目標。
然而,此舉立刻引發保育界與動保團體的強烈反彈。挪威兩大動物保護組織——「挪威動物保護協會」(Noah)與「我們的掠食者協會」(Our Predators Association)更聯手向法院提出假處分申請,要求暫緩執行撲殺。
儘管奧斯陸地方法院最終駁回申請,支持環境署認定該母熊具攻擊性,並表示事件距離住宅區僅300公尺,確實有潛在威脅公共安全的風險。
環境署隨後表示,根據過去一週的監視影像紀錄,該母熊及幼熊已離開當地,前往南方其他棲地。署長興格薩斯(Hilde Singsaas)指出:「目前與這隻母熊發生衝突的風險,遠低於6月26日下達撲殺命令的時候。因此我們不會再發出新的獵殺指令。」
動保人士對此發展表示歡迎,同時批評政府早先的反應過當。獸醫與動保人士瑟瑞・馬蒂森(Siri Martinsen)直言,當局起初對熊的描述過於誤導,讓大眾以為這是一起「無預警攻擊」,卻未清楚說明,受傷男子實際上是帶著兩隻獵犬主動追蹤母熊足跡,行為恐已對母熊和幼崽構成威脅。
馬蒂森表示:「當熊在照顧幼崽,或守護同伴屍體時,若再受到獵犬騷擾,做出出於本能的防衛行為並不意外。」她強調,當局不應只以是否「造成攻擊」作為撲殺依據,否則將破壞瀕危物種的保育努力。
據挪威自然研究院(NINA)統計,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棕熊平均每年僅造成一起人身傷害事件,而絕大多數都發生在狩獵期間。
對於當局保留「未來如再度現蹤仍可重啟撲殺」的立場,保育團體則表示憂心。掠食者協會代表桑德維克(Alette Sandvik)直言:「僅因母熊出現在其天然棲地,就預設可能被射殺,與法律規範背道而馳。」
事實上,棕熊在挪威屬於瀕危物種,合法撲殺僅限於明確危害公共安全的個案,卻近年因歐洲多起狼群、熊隻攻擊事件導致保護法規屢遭政治挑戰。尤其在極右派勢力興起下,對大型掠食者的容忍度愈加下降,為棲地保育與人熊共存帶來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