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每年冬季,數百隻座頭鯨自阿拉斯加長途跋涉,抵達墨西哥西岸的班德拉斯灣(Bahía de Banderas),在這片溫暖的碧海中進行交配、繁殖與育幼,並於翌年春天北返。然而,近年來的研究指出,這個被視為墨西哥大陸海岸最重要的座頭鯨繁殖地,正面臨觀光活動帶來的壓力,既有的保護規範執行狀況不佳,恐對鯨魚族群造成長遠影響。
根據墨西哥環境與自然資源部(SEMARNAT)於2011年發布的規定,賞鯨船隻必須遵守多項操作準則,包括接近鯨魚的角度、保持最小距離以及停留時間上限,目的在於降低人為干擾、確保鯨魚安全。然而,刊登於《海洋與沿岸管理》(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期刊的最新研究,提出一項警訊:這些規範在實務上的遵循率極低。
該研究由瓜達拉哈拉大學博士生兼海洋生物學家艾雅麗・艾斯皮諾薩(Iyari Espinoza)主導,團隊在四年間參與73次觀光航程,登上14艘、隸屬於8家業者的船隻,並記錄303次賞鯨觀察行為。結果顯示,高達88%的觀察事件至少違反一項官方規範,且其中35%的案例涉及母鯨與幼鯨,幼鯨在哺乳與學習階段,特別容易受到干擾。
「座頭鯨來到班德拉斯灣的唯一目的就是繁殖,這段時間牠們完全不進食。」艾斯皮諾薩指出,當鯨魚因觀光干擾採取迴避策略、增加游動與換氣頻率時,將消耗大量能量,「一旦能量儲備耗盡,恐在個體層面及族群層面造成嚴重影響。」
研究同時指出,導致規範違反的原因包括天候、設備不足,以及遊客與導遊之間的互動壓力。艾斯皮諾薩說:「遊客常要求導遊更靠近鯨魚,甚至刺激牠們跳躍,以拍攝更驚艷的畫面。」下加州恩塞納達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中心(CICESE)保育生物學教授吉瑟拉・赫克爾(Gisela Heckel)表示:「問題在於雙方:遊客的無知,與業者為了小費與滿意度而迎合需求。」
更複雜的是,許多外國遊客,尤其是美國與加拿大,並非專程前來賞鯨,而是因行程附帶才參與,缺乏相關知識與期待落差,導致對導遊施加壓力。赫克爾補充:「有些遊客曾看過其他地區與灰鯨互動的照片,以為在這裡也能觸摸座頭鯨,這種誤解往往引發問題。」
這種違規行為不只出現在班德拉斯灣。今年3月,《海洋哺乳動物科學》(Marine Mammal Science)期刊刊載另一項研究,調查位於金塔納羅奧州(Quintana Roo)的錫安卡安生物圈保護區(Sian Ka’an Biosphere Reserve)海豚觀光活動,結果顯示,98%的觀察事件未遵守保護規範。
不僅是鯨豚,墨西哥南下加州的拉巴斯灣(Bahía de la Paz),近年因鯨鯊觀光活動而備受矚目。鯨鯊是全球最大的魚類,能吸引大量旅客參與浮潛體驗。然而,隨著觀光人潮暴增,自2000年起,當地鯨鯊開始出現船隻造成的擦傷與截肢傷痕。
儘管SEMARNAT於2006年制定管理計畫,並於2018年將拉巴斯灣列為鯨鯊保護區,限制同時進入區域的船隻不得超過14艘,並與保育組織「墨西哥鯨鯊計畫」(Whale Shark Mexico)合作提供業者培訓,但最新研究仍顯示,50%至60%的鯨鯊身上帶有因旅遊活動造成的傷害。
「我們觀察到的多為割傷、擦痕,甚至有截肢案例。」該研究第一作者、墨西哥鯨鯊計畫執行長艾伯托・賈西亞(Alberto García)指出,雖然業者並非蓄意違規,且普遍了解保護規範,但仍因活動密度過高,對鯨鯊族群構成壓力。
針對座頭鯨與鯨鯊觀光問題,研究團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
- 強化監管與執法:建議由聯邦環境保護檢察署(PROFEPA)派員進駐重點區域,監控並取締違規行為。
- 採用動態管理模式:現行鯨鯊觀光的「固定船隻上限」應改為依據當月平均鯨鯊數量調整,避免過度擁擠。
- 提升遊客教育:透過導覽說明或預約前宣導,讓遊客了解規範的重要性,減少對導遊施壓。
艾斯皮諾薩強調:「提高遊客的環境意識,能有效降低違規壓力。」當遊客理解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的必要性,將更能促成規範落實。賈西亞則補充,生態觀光若管理得當,能成為保護與地方經濟的雙贏模式,「我們並非要否定觀光,而是要確保這是一種乾淨、永續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