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戰利品狩獵是否有益於保育工作,是個極具爭議性的議題,多年來支持方與反對方爭論不休,每當有標誌性的動物遭到殺害,又會再次引發輿論浪潮。月前,一名戰利品獵人在辛巴威殺死了一隻被追蹤研究、戴有GPS項圈的獅子,引發了野生動物組織的強烈譴責,而這起事件和2015年著名的「獅王賽西爾事件」如出一轍,也讓賽西爾(Cecil)遭獵殺的憾事再次被提出討論。

今年6月底,辛巴威一隻名為「金毛」(Blondie)的5歲雄獅遭到戰利品獵人射殺,金毛是一隻戴有追蹤項圈的獅子,參與了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計畫,當時牠離開了萬蓋國家公園(Hwange National Park),贊助追蹤項圈的生態旅遊公司《非洲地理》(Africa Geographic)稱,金毛被獵人用誘餌引誘出保護區,進入了附近的狩獵區,最後被獵殺。
隨著消息在近日被公開,金毛之死成為了狩獵反對方最新號召,不過,辛巴威國家公園部門的一位發言人表示,這場狩獵完全合法,獵人也持有必要的許可證。辛巴威每年允許獵殺多達100隻獅子,付費的戰利品獵人通常是外國遊客,獵殺一隻獅子需要付上好幾萬美元,狩獵成功後,獵人可以把獅子的頭或皮膚取下作為戰利品。
《非洲地理》執行長艾斯普力(Simon Espley)表示,金毛被獵殺對戰利品獵人所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說相當諷刺,因牠戴著一個清晰可見的研究項圈,而且是一隻正值壯年的繁殖期雄獅,而獵人們總是說他們只獵殺年老且非繁殖期的獅子。
「金毛那顯眼的項圈竟然沒辦法阻止牠被賣給狩獵客戶,這證實了一個嚴酷的現實:在戰利品狩獵的獵槍面前,沒有任何一隻獅子是安全的。」艾斯普力說道。
即使在保育領域,獵獅也是個爭議十足的議題。有人認為,如果管理得當,開放獵獅可以募集資金,用於保育工作;另一些人則希望徹底禁止以獵殺野生動物為樂的行為。非洲一些國家禁止商業狩獵,像是肯亞;而其他國家則允許,例如辛巴威和南非;波札那則是從禁止轉向開放,在六年前解除了狩獵禁令。
辛巴威國家公園管理局發言人法拉沃(Tinashe Farawo)指出,開放狩獵所得的資金,對於支持國家經費不足的保育工作非常重要。他為狩獵活動辯護,並表示它通常會在夜間進行,這意味著獵人可能看不到金毛身上的項圈。法拉沃表示,他沒有收到任何關於金毛是否被引誘出國家公園的資訊,但對於任何了解要怎麼獵獅子的人來說,這並沒有什麼不道德或違法之處。
「人們就是這樣狩獵的。我們的護林員在場,所有文件都備齊,項圈是用於研究目的,但並不能讓動物不被獵殺。」法拉沃說道,並拒絕透露獵人的姓名。

2015年時,辛巴威雄獅賽西爾遭到獵殺的事件,讓人們對美國戰利品獵人、牙醫帕默(Walter Palmer)無比憤怒,當時帕默把賽西爾從同一個國家公園裡引誘出來,用弓箭射傷了牠,然後追蹤了這隻獅子好幾個小時,最後用槍將牠殺死,而賽西爾也參與了牛津大學的研究計畫。
辛巴威國家公園管理局表示,他們每年從戰利品狩獵中賺取約2000萬美元,平均每位獵人每次狩獵花費10萬美元,費用中包括了住宿、租車和雇用當地追蹤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