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不過如今鳥兒早起的原因不太一樣:一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發現,由於光害導致天空異常明亮,全球許多鳥類比以往都更早開始了牠們的一天。研究人員表示:「對這些鳥來說,牠們的一天延長了將近一個小時。牠們早上開始鳴叫的時間提前了大約18分鐘,晚上停止鳴叫的時間延後了大約32分鐘。」

光害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地球表面至少有23%處於人造光的照射之下。研究表明,光害正在以各種方式影響野生動物,城市燈光會讓試圖爬向海洋的年幼海龜感到困惑,可能導致牠們被困在危險的道路上。明亮的燈光也會吸引夜間候鳥,導致牠們在旅途中迷失方向,甚至撞上建築物。人造光也會抑制珊瑚繁殖,並破壞蝙蝠的棲地。
而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由於光害,城市鳥類正在「加班」。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造光較多的地區,鳥鳴在一天中持續的時間更長。
科學家早已知道光害會影響鳥類,它會讓遷徙的鳥類偏離航線,還有一些觀察結果顯示人造光與異常的鳥類活動有關。但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吉爾伯特(Neil Gilbert)和南伊利諾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皮斯(Brent Pease)透過分析數百萬段鳥鳴錄音,得出了更全面的結論。
兩人分析了來自多個大洲、500多種鳥類的鳴叫聲,包含260萬次晨鳴和180萬次夜鳴,將其與光害的衛星資訊以及日出日落的時間資訊結合,發現光害讓鳥類的日常活動時間平均延長了約50分鐘。其中旅鶇、北美紅雀、小嘲鶇等鳥類對光害的反應尤其強烈,吉爾伯特舉例:「在一些光害嚴重的地區,旅鶇有時會在日出前兩小時鳴叫。」

整體而言,在這項研究中,對光害最敏感的是那些以體型衡量,眼睛較大的鳥類;而眼睛相對較小者受到的影響就很低。皮斯表示,簇山雀似乎就對光害沒有什麼反應,東藍鴝、白胸鳾和卡羅萊納山雀也是如此。
不過,科學家還不清楚這對鳥類的具體影響。皮斯說,也許更多的光照意味著鳥類有更多時間覓食,進而獲得更多食物來滋養後代。又或許,光照會干擾睡眠或季節性荷爾蒙週期,進而產生有害影響。
「一開始我們很想得出這樣的結論:『哦,這肯定很糟。』我想,我們是在思考人類自身的經歷,如果我們每晚少睡一小時,很快就會崩潰。但鳥類和人類截然不同。」吉爾伯特說道。
雖然這項研究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美國、澳洲和西歐,科學家也還不了解具體的影響,但依然凸顯了利用公民科學工具,解答野生動物相關議題的潛力,被其他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視為研究亮點。
研究中幾百萬筆的鳥鳴資料,來自公民科學計畫「BirdWeather」,參與這項計畫的愛鳥人會在後院安裝設備,這些設備能記錄鳥類叫聲、識別物種,原本是為了讓人了解有哪些鳥類造訪,而科學家透過這個不斷增加的自動記錄資料庫,讓研究的資料範圍和廣度得以大幅提升,來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