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獵狼無法保護家畜 牧場主仍得另尋出路

一篇研究顯示,即使政府開放獵狼,依然無法減少家畜損失。圖為黃石國家公園的灰狼。圖片來源/500px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美國西部廣闊的牧場上,灰狼(Canis lupus lupus)的身影正悄悄回歸。對許多牧場主而言,這並不是浪漫的野生動物復育故事,而是日常生活裡的壓力來源——牛羊可能隨時成為狼群的獵物。為此,蒙大拿州與愛達荷州自2009年開始允許獵狼,期望能替牧場主減輕負擔。然而,一項最新研究卻潑下冷水:獵狼對減少家畜損失的效果遠比想像中微弱。
綜合外媒報導,這項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比對了四個州的數據:其中蒙大拿與愛達荷允許獵狼,而奧勒岡與華盛頓則禁止。研究團隊發現,每獵殺14隻狼,平均只能挽救約一頭牛,換算下來,一隻狼的「價值」僅等於0.07頭牛。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助理教授梅茲(Leandra Merz)直言:「我們過去常以為,只要把狼殺掉一部分,家畜就能安全許多。但實際上,效果不如預期。」她指出,雖然獵殺行為確實能略微減少狼群的攻擊,但遠不足以成為解方。

對牧場主而言,狼群只是眾多挑戰之一,乾旱讓牧草減少,野火威脅牧場安全,如今還要提防夜裡竄出的狼群。許多人選擇安裝電網、掛上旗幟,甚至僱用人力巡守牧場,這些非致命的防護手段雖然有效,但成本往往由牧場主自己吸收。

梅茲說:「我們理解牧場主的處境,他們已經面臨各種經營壓力。如果只是單純依賴獵殺,顯然不是長遠的辦法。」

研究同時檢視了另一個問題:獵狼是否能減少政府出面「清除」問題狼的次數?結果顯示,狩獵數量與政府移除狼群之間並無顯著關聯。

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卡特(Neil Carter)解釋:「公共狩獵並不是針對攻擊家畜的特定狼群,而是分散在各地。這意味著,就算數百隻狼被獵殺,真正盯上牧場的狼群仍可能存在。」

儘管研究質疑成效,蒙大拿與愛達荷仍不打算收手。2024年,蒙大拿獵人與捕獸者共獵殺297隻狼,但牧場仍損失62頭牲畜。當地魚類野生動物委員會甚至正在討論,把獵狼配額從334隻提高到500隻。

愛達荷州野生動物署則回應,尚未審閱研究,不便評論,但強調管理掠食動物的目標不僅是保護家畜,還包括維持獵物族群平衡、提供狩獵機會,以及降低社會衝突。

在美國,灰狼曾因過度獵殺而幾乎絕跡,如今透過復育與自然回歸,牠們在北部多州重新出現。但是否應該恢復聯邦《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保護,仍是激烈爭論的焦點。野生動物團體認為狼群尚未完全恢復至歷史棲地;部分州政府則堅稱狼的數量已經過多。
今年稍早,美國聯邦法院要求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重新評估狼群威脅,顯示這場「狼」與「人」的拉鋸戰短期內難有定論。

這項研究不僅攸關美國,也影響歐洲。歐盟近期才表決調降灰狼的保護等級,讓狩獵合法化的聲音再起。卡特提醒,若政策制定者要說服公眾「獵狼能保護家畜」,就必須拿出實證,但若科學數據顯示獵殺效果有限,政府就得重新檢視這是否真的是最佳管理工具。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