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成為最佳生命守護者」南北韓非軍事區生態蓬勃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在南北韓非軍事區(Korean DMZ),寂靜是這裡的常態,佈滿此處的地雷,數十年來竟意外成了野生動物的守護者,而且做得比任何人類都好!根據DMZ 生態研究所(DMZ Ecology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這個狹長的緩衝地帶一共記錄了近6,000種物種,包括稀有的鶴、鹿和熊。

DMZ的生態資源豐富,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庇護之地。   取自DMZ생태연구소

DMZ是一條橫跨朝鮮半島/韓半島的狹長地帶,大致沿著北緯38度線、南北各退兩公里,將朝鮮(北韓)和南韓分隔開來。這條邊界是在1950到1953年韓戰後劃定,戰爭最終以停戰而非和平條約結束,在兩國之間建立了一個緩衝區,而這兩個國家,在法理上目前仍處於戰爭狀態。

雖然被稱為「非軍事區」,但DMZ實際上並非如此,它依然是世界上戒備最森嚴的邊境之一,佈滿了地雷,兩側都有軍事設施。而在戰爭停止的這72年,這片禁區意外地變成了一個生態天堂。

南韓的DMZ 生態研究所在此記錄了近6,000種物種,包括100多種瀕危物種,佔南韓受威脅野生動物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這個區域地形多樣,形成了獨特的棲地:西部濕地為遷徙的鶴提供了保護;而東部崎嶇的山脈,則成為南韓一些最瀕危哺乳動物的庇護之地,包括西伯利亞原麝(Siberian musk deer)和亞洲黑熊。

DMZ 生態研究所所長金承浩(Kim Seung-ho,音譯)和他的志工小團隊在坡州市(Paju)——就在北韓邊境附近——的研究所工作,他們花了二十年時間,記錄下這片意想不到的庇護之地。每週無論晴雨,他們都會勘察民間人出入統制區域(CCZ),也就是與DMZ接壤的緩衝區。

金承浩指出:「在世界各地的溫帶氣候區,都發展成了大都市,沒有別的地方像這裡一樣把大自然留下。」

被地雷區自動相機拍到的長尾斑羚。   取自The Guardian

DMZ及其周邊地區只佔南韓國土面積的不到10%,卻蘊藏著該國38%的瀕危物種和超過30%的動植物。而這項生態奇蹟其實暗藏玄機,金承浩說:「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優秀的保育家,但我意識到地雷對保育的貢獻比任何人都還要多。很諷刺不是嗎?原本用於殺戮的武器卻變成了生命最好的守護者。」

金承浩的團隊細緻地記錄了他們遇到的每一個重要物種,並建立了該地區野生動物的詳細資料庫;他們繪製了每次目擊事件的地圖,隨著時間變化追蹤物種的遷徙和棲地。最終,DMZ 生態研究所獲得了比官方記錄更全面、更準確的數據。

儘管DMZ生態資源豐富,但研究這個地區也充滿了挑戰性——這裡本身仍禁止大多數平民進入,戒備森嚴,軍事設施林立。在其南側的CCZ出入也受到嚴格限制,平民需要獲得國防部的特別許可、必須通過軍事檢查站,在某些地區,還需要軍隊護送。

金承浩表示,有時他們前一刻還在為研究做規畫,下一刻軍事形勢就轉變,許可證遭到取消,一切只能擱置。他說:「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現實面。」金承浩的團隊對此習以為常,但後來,北韓軍方人員接近分界線埋設炸藥,炸毀了連接兩國僅存的幾條道路。

這清楚地提醒人們,儘管戰爭行為已經在1953年結束,但局勢依然緊張。這些挫折凸顯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無論是戰爭或和平,都對DMZ這個脆弱的避風港構成了威脅。金承浩擔心,任何和平協議都可能帶來發展,威脅脆弱的生態系。

金承浩認為,現在這一代人不應該決定DMZ的命運,應該把這留給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一代,讓他們來選擇DMZ的未來。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