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有養狗的人,或多或少都聽過「疥癬」這種由蟎蟲引起的皮膚病,雖然難纏,但很少導致死亡——不過,換在別的物種身上發生,事情就嚴重多了。對澳洲特有的「袋熊」來說,疥癬是相當致命的疾病,足以摧毀族群,而且發病過程緩慢,令動物相當痛苦。為此,澳洲有越來越多組織正在號召志工,邀請民眾一起來幫袋熊治療皮膚病!

疥癬蟲(疥蟎)約在200年前歐洲人拓殖澳洲期間被引入這塊土地,至今已經感染了150多種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無尾熊和袋熊。對袋熊來說,疥癬是一種足以致命的疾病,感染後牠們會變得非常虛弱,最終走向死亡,在塔斯馬尼亞州的納朗塔普國家公園(Narawntapu National Park),就有超過95%的袋熊因疥癬而消失。
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野生動物生態學副教授卡弗(Scott Caver)說:「牠們會變得非常虛弱,最後死亡,通常只是因為環境中的伺機性致病菌感染,這是一種非常緩慢、糟糕的死亡過程,我們認為從感染到死亡大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伺機性致病菌:指正常狀況下對宿主無害,但在宿主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衡或身體其他異常時,會引起感染甚至疾病的細菌。
2018年創立「袋熊救援組織」(Wombat Rescue)的維馬克(Yolandi Vermaak)表示,在澳洲首都領地,疥癬隨處可見。她說:「通常它們出現在河道沿岸——例如默倫比吉河(Murrumbidgee River)和科特河(Cotter River)——這兩條河的兩岸都有感染疥癬的袋熊。」在澳洲首都領地政府的官方網站上,大約有600起袋熊目擊通報,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動物是健康個體。

為此,袋熊救援正在招募志工幫袋熊「擦藥」。這種治療方式是利用在洞穴上架設掀板,當袋熊爬過洞穴時,掀板會向牠們灑下驅蟲藥物——雖然並不完美,但這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參與治療的志工只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協助在洞穴外裝上掀版、監控自己負責區域的掀板是否還有藥物,就能幫助袋熊。
維馬克表示,他們透過借鑒「微志工」(Micro-volunteering)概念來激發社區的熱情,因為人們更傾向花少量時間投入志工服務。她說:「這些人不一定想成為長期志工,但他們對『自己的』地區、幫助『自己的』袋熊充滿熱情。他們希望看到袋熊好起來;希望看到牠們健康;不希望看到牠們被車撞或死於疥癬。」
位於新南威爾斯州南部的動物救援組織「野生照護」(Wildcare)也一直在訓練地方志工為袋熊治療,除了上述的掀版外,野生照護的志工偶爾也會直接用長長的勺子把藥水倒在袋熊身上。


在野生照護負責袋熊疥癬根除計畫的瓜拉西諾(Elena Guarracino)表示,袋熊在白天待在洞裡、黎明和黃昏覓食的習性,讓人們很難為牠們注射治療疥癬所需的四劑藥物。因此,治療必須用掀版灑藥或長勺倒藥的方式「偷偷摸摸」進行。
在野生照護的袋熊治療計畫啟動時,只有兩位工作人員,卻要監控一大片土地,但自2024年3月至今,該組織已經訓練了約140位志工來治療袋熊疥癬。瓜拉西諾說:「你不可能靠兩個人來管理一個疥癬控制計畫。有了志工團隊後,我們現在可以治療袋熊了,而不是對牠們實施安樂死,我們也可以阻止它在特定區域蔓延。我們希望人們加入、伸出援手,這種方法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