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在區分雌雄方面,許多鳥類不走撲朔迷離那一套,例如公雞有著又大又鮮豔的雞冠、會發出響亮叫聲;單身漢極樂鳥則是會展現牠們鮮豔的羽毛,來吸引外型較為平凡的雌鳥;雄孔雀的尾羽更是華麗到令人驚嘆。
但並非所有鳥類都是如此,當雄性和雌性長得幾乎一樣時,科學家必須更加努力才能區分出牠們的性別,但有時,這種方法也會出錯。一項針對澳洲野鳥的新研究就發現,有些鳥類會發生「性別逆轉」現象——牠們的基因性別和生理特徵並不相符!

根據一項8月中發表於《生物學報》(Biology Letters)期刊的澳洲新研究,鳥類的性別決定機制並不像科學家先前認為的那麼清晰,牠們的性別逆轉發生率高於預期,約有5%的基因性別和生理性別不同。
研究團隊解剖了澳洲五種野鳥,分別為澳洲鐘鵲、笑翠鳥、冠鳩、彩虹吸蜜鸚鵡和鱗胸吸蜜鸚鵡,數量有近500隻。這些野鳥來自野生動物醫院,都是未能救傷成功的個體,死因為受傷或生病,和性別無關。為了確定每隻鳥的基因性別,研究人員對牠們進行了DNA檢測,並檢查鳥類的生殖器官,進行比較。
令研究團隊驚訝的是,他們發現24隻鳥有性別逆轉狀況,其中又以笑翠鳥的性別逆轉率最高,有6.9%,澳洲鐘鵲4%的性別逆轉率則是最低。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澳洲陽光海岸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動物生態學家波特文(Dominique Potvin)指出:「這表明野鳥的性別決定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流動,而且可以持續到成年時期。」一開始,波特文自己也對研究結果抱持懷疑態度,她說:「我當時想著『真的假的?』於是我們不斷檢查,檢查再檢查。最後只能說我的天哪!」
在研究中,性別逆轉的鳥類有約92%基因上是雌性,但擁有雄性生殖器官。但研究人員也發現了一隻基因上是雄性的笑翠鳥,牠擁有較大的濾泡和擴張的輸卵管,這表明牠過世前不久下過蛋。
性別逆轉現象在動物界中被廣泛記錄,魚類、兩棲類和爬蟲類都有案例,但發生的原因並不總是相同,例如有些爬蟲類會在高溫下發生性別逆轉現象;有時可能是環境賀爾蒙導致。
不過,性別逆轉現象過去很少在鳥類和哺乳類中發現,因此這項研究也引發了人們的疑問:為何這些野鳥會發生這種變化呢?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環境生物學家霍利(Clare Holleley)說:「既然我們知道了這種差異的存在,下一個重要問題是,是什麼導致了鳥類的這種差異?是化學物質、環境壓力,還是其他一些能夠改變發育軌跡的因素?」
到目前為止,這項研究還沒有給出答案。但了解性別逆轉發生的原因,可能對鳥類保育和鳥類研究有重要意義。研究的共同作者、陽光海岸大學研究員霍爾(Clancy Hall)表示,性別逆轉可能會影響某些鳥類的繁殖能力,她說:「這可能導致性別比例失衡、族群規模縮小、配偶偏好改變,甚至族群數量下降。」
波特文則表示,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引領其他科學家探索鳥類的性別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