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近年來,世界各地許多地區都有傳出昆蟲數量下降的狀況,但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歐洲,且提及的地區大多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顯示人為干擾對昆蟲數量的影響。現在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在相對不受人類活動干擾的地區,昆蟲族群數量也在下降,而罪魁禍首可能是氣候變遷。

這項發表於《生態學》(Ecology)期刊的研究,計算了美國科羅拉多山區一片偏遠草地上夏季飛行昆蟲的密度,從2004到2024年,時間長達15個夏季。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科學家收集了包括蒼蠅在內的許多昆蟲,其中大部分是有翅昆蟲,結果發現昆蟲族群數量平均每年下降6.6%,過去20年總共下降了72.4%。
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學副教授、研究作者索克曼(Keith Sockman)說:「近年來,全球範圍內有很多關於昆蟲數量下降的報導,但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歐洲,而且這些報告提到的大多數地區,通常都受到人類某種程度的影響。」
2019年的一項分析發現,有超過40%的昆蟲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分析指出,農業活動造成的棲地喪失、殺蟲劑的使用,以及氣候變遷是導致昆蟲數量下降原因。
而索克曼表示,他的論文表明,在一個幾乎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地區,這些昆蟲的數量也還是顯著下降了。他說:「這個地區非常偏僻、非常原始,但昆蟲數量依然大幅下降。在附近或幾公里的範圍內都很少有人類活動——幾公里之外的人類活動同樣微乎其微。因此,人類活動對土地或水資源利用變化的任何直接影響,似乎不太可能導致這種族群下降。」
因此他認為,導致昆蟲數量大跌的最可能原因是:「除了氣候變遷,沒有太多其他理論可以解釋這種狀況。」
索克曼表示,在他進行研究的地點附近,有一個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氣象站,該氣象站過去40年裡一直在收集數據,這讓他得以驗證自己的研究結果。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昆蟲學家拉森(Jonathan Larson)同意索克曼的結論,同樣認為氣候變遷可能是昆蟲消失的原因。拉森說:「通常我們主要關注棲地、關注破壞程度和關注棲地喪失……但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討論的是與世隔絕之地。這讓我覺得人類就像一股非常難聞的味道,就算味道來源在別處,我們還是會擴散到任何地方。」
雖然有些人可能覺得昆蟲很討厭,並為牠們的消亡而歡呼,但拉森指出,昆蟲族群影響著生物學的各個層面。他表示:「昆蟲很重要,我認為昆蟲是這顆星球的基石生物(foundational organism)之一。」
拉森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應該要能敲響警鐘,昆蟲族群數量下降幅度可能有點太大了,以至於影響全球食物鏈——從以昆蟲為食的小型生物,如鳥類和青蛙,到以昆蟲為食的大型動物——以及人類。
「我希望人們能夠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只是說『啊,那傢伙喜歡昆蟲,誰在乎他說什麼?』昆蟲是我們星球的一部分,牠們不僅對我們,也對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的生存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拉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