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澳洲雪梨北部海灘近日傳出致命鯊魚攻擊事件,57歲的衝浪者墨丘利·普席拉基斯(Mercury Psillakis)於朗里夫(Long Reef)衝浪時遭一隻體長約3.4至3.6公尺的大白鯊襲擊,不幸身亡。這起事件發生僅在新南威爾斯州(NSW)海岸每年例行安裝鯊網一週後,引發當地社會對鯊網政策的激烈討論,也迫使政府宣布暫停原本規劃的「移除鯊網試點計畫」。
根據新南威爾斯州初級產業廳(DPI)的資料,鯊網首次出現在1922年庫吉海灘(Coogee Beach),並自1937年開始大規模安裝,目前涵蓋從紐卡索(Newcastle)到伍倫貢(Wollongong)的51處海灘。然而,專家提醒鯊網並非密不透風的「屏障」。
這些長度約100至150公尺的漁網,通常放置在距岸500公尺處,網高約六公尺,懸掛在海面下四公尺左右,底部與海床仍留有空隙。這意味著鯊魚能從上方、下方甚至側邊繞過網子。研究指出,約有四成被纏住的鯊魚,是從靠近沙灘的一側進入。
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海洋生態學榮譽教授羅伯特·哈考特(Robert Harcourt)直言,鯊網本質上就是一種捕撈工具,「它的設計就是利用鑲網方式捕捉超過兩公尺的目標鯊魚,如大白鯊、公牛鯊與虎鯊。」但他同時指出,鯊網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
鯊網的防護效果長期受到質疑。澳洲鯊魚事故資料庫顯示,過去十年間,全國每年平均有20人受傷、2.8人死亡。鯊魚攻擊事件極為罕見,使得在統計數據上難以區分裝設鯊網與否的差異。
澳洲海洋保育協會(Australian 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鯊魚專家列奧納多·吉達(Dr. Leonardo Guida)則形容,鯊網就像「試圖用拇指般寬的鐵絲網擋蒼蠅」,形同杯水車薪。
此外,鯊網對非目標物種的傷害極大。2024年,鯊網捕獲的生物中有九成並非目標物種,超過一半死亡,其中包括魟魚、海龜、海豚,甚至鯨魚。2018年,黃金海岸曾發生座頭鯨幼體被纏繞致死的事件,引發國際輿論譴責。吉達強調:「鯊網捕獲的數量中,有著驚人的非目標物種比例。」
哈考特也承認,鯊網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雖然其目的在於減少人類受害風險,但同時,大白鯊也是受保護的瀕危物種。這種矛盾使得政策推動陷入困境。
事件發生前,州政府原本正與三個地方議會合作,包括中央海岸(Central Coast)、北岸(Northern Beaches)與威弗利(Waverley),規劃於部分海灘進行「移除鯊網」試點,以測試替代性方案。然而,新南威爾斯州長明斯(Chris Minns)在事發隔日宣布,計畫將暫停,等待完整調查報告出爐。
初級產業部長莫里亞蒂(Tara Moriarty)更於週二(9日)表態,本年度夏季將不會撤除任何鯊網。北岸市長海因斯(Sue Heins)表示,整個社區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我們希望先等待調查結果,了解是否有任何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儘管試點計畫喊停,近年來新南威爾斯州已逐步引入非致死性的替代技術。包括:
智慧誘捕線(SMART drumlines):以餌鉤捕捉鯊魚後進行標記並釋放,2023-24年間共捕捉413隻目標鯊魚。
無人機巡邏:2023-24年間共偵測362隻鯊魚,本週事件後更提前部署加強監控。
聲音偵測站:同期記錄到473次鯊魚出沒訊號。
相比之下,鯊網僅捕捉15隻目標鯊魚,顯示新技術的成效更為顯著。
目前在朗里夫與鄰近的迪懷(Dee Why)海灘之間,已額外增設兩組智慧誘捕線,並由新南威爾斯州救生協會持續派遣無人機監控,等待例行巡邏正式於9月27日啟動。
這起悲劇凸顯了人類休閒活動與海洋生態安全的矛盾。鯊網既被視為保障安全的工具,同時卻對海洋生態造成持續壓力。如何在降低攻擊風險的同時,避免對瀕危鯊魚與其他海洋生物造成致命傷害,已成為政策制定者與學界無法迴避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