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近期,鯊魚攻擊事件與防治措施在全球引發高度關注。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從決定擴大設置捕鯊網,強調「不會以任何一條人命為代價來保護鯨魚」;另一方面,國際學界則圍繞「問題鯊魚」(Problem Shark)的概念展開激辯,爭論是否有少數個體會反覆攻擊人類。這兩起爭議,凸顯了人類安全與海洋保育之間的尖銳矛盾。
延伸閱讀:雪梨衝浪者遭鯊魚攻擊身亡 鯊網政策再掀爭議
昆士蘭州彩虹海灘(Rainbow Beach)外海近日再度傳出座頭鯨母子被捕鯊網纏住的消息,這是短短九天內第八與第九起案例。根據保育團體「人道世界動物協會」(Humane World for Animals)統計,自2001年以來,昆士蘭已有131頭鯨魚、298隻海龜與327隻海豚因捕鯊網遭纏死或受傷,而被捕獲的動物中,六分之五並非原先設計要針對的鯊魚。
儘管如此,昆士蘭州長戴維・克里薩富利(David Crisafulli)堅持政策不變。他表示:「一個孩子在任何一處海灘的人命,對我而言都價值無比。我們會盡力扮演好環境管理者的角色,但這不會以任何人類的性命為代價。」
昆士蘭政府強調人類生命至上,但保育團體則警告,捕鯊網造成的附帶殺戮對生態危害甚鉅,甚至危及遷徙中的鯨魚長期健康。根據官方數據,今年已有11頭鯨魚因捕鯊網纏繞受困,超過去年全年的案例數。
先前顧問公司KPMG的報告建議昆士蘭仿效新南威爾士州,在鯨魚洄游期暫時拆除捕鯊網,但政府未採納。反而宣布將擴展該計畫,並同時持續使用誘捕鯊魚的「誘餌繩索」(Drum lines)。
事實上,通常鯊魚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學術圈對於是否有天生愛攻擊人類的「問題鯊魚」,仍有歧見。數年前,法屬聖馬丁(Saint-Martin)海域先後發生兩起虎鯊(Galeocerdo cuvier)攻擊事件,一死一傷。巴黎高等實務學院海洋生物學家艾瑞克・克魯亞(Eric Clua)透過DNA檢測確認同一條虎鯊涉案,並嘗試捕捉特定個體。
克魯亞主張,部分鯊魚可能在早期經驗中「學會」將人類視為獵物,因此反覆攻擊。他指出,這與陸地上的「問題獅子」「問題熊」案例類似。但這一觀點引來強烈爭議。
邁阿密大學保育生物學者凱瑟琳・麥當勞(Catherine Macdonald)認為,比起「尋找兇手」,投入資源在海灘救生員與監測系統更實際。美國海洋保育專家大衛・席夫曼(David Shiffman)也直言,在廣闊海洋中追蹤某一條鯊魚並不可行,且缺乏證據證明鯊魚會長期鎖定人類。
不過,國際案例顯示,重複攻擊人類的鯊魚確實存在可能。事實上,近期研究指出,哥斯大黎加有虎鯊涉及多起攻擊事件;而在埃及紅海,也有一隻遠洋白鰭鯊(Carcharhinus longimanus)先咬斷一名女性的右腿,隨後又嘗試攻擊另一名潛水員。然而,多數學者仍認為此類情況極為罕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的陶比・戴利・恩格爾(Toby Daly-Engel)指出:「鯊魚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什麼都吃,甚至會吞下輪胎。」
在《大白鯊》(Jaws)電影陰影下,大眾對鯊魚長期懷有恐懼,但專家提醒,每年全球僅有數十起非挑釁性鯊魚攻擊事件,遠低於其他休閒活動的致死率。過度反應可能導致無效甚至有害的政策。
學界的歧見,凸顯了鯊魚防治的兩難處境:一方面人類渴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卻無法忽視生態系的代價。如何在「人命至上」與「維護生態」之間拿捏,仍是各國必須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