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日本近日人熊衝突事件急遽升溫,其中又以東北縣最為嚴重,短短一週岩手縣一關市、秋田市都傳出「熊襲擊」致死案件,秋田縣知事鈴木健太甚至向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請求自衛隊支援,防衛省(Ministry of Defense)當日即派聯絡官赴秋田協調後勤協助,可見事情嚴重性。事實上,根據日本環境省統計,2025年度全國已有至少10人死於熊襲、逾百人受傷,創歷史新高,官方形容當前狀況已達「災害級」。
綜合外媒報導,日本近日傳出多起「熊襲擊」致死案件。第一起發生在27日,岩手縣警方指出,27日11時05分左右,在一關市嚴美町一處民宅庭院發現67歲獨居男性佐藤富雄遺體,身上有明顯抓咬痕跡,現場另見疑似寵物犬屍體。下午1時55分前後,獵友會在附近擊斃一頭約1.5公尺的成年熊,縣方已展開DNA鑑定比對其是否為肇事個體。
幾乎同一時間,秋田市雄和萱澤地區有民眾報案稱「田地裡有遺體」。警方在農田旁側溝發現嚴重損毀的女性遺體,附近亦目擊約1.5公尺高的熊。死者疑為成年人,身份待查。據疑似罹難者長子表示,母親當時似是獨自在田區進行排水作業,家屬悲痛直言「明明彼此提醒要留意熊出沒,仍釀憾事」。
近日至少兩起高風險場景值得注意:其一是「住宅庭院」—民眾日常最放鬆的區域;其二是「田區與水路」—秋收與排水作業頻繁、視線死角多,且常伴隨成熟作物或落果,對熊具吸引力。
這兩起事件使日本民眾陷入恐慌,事實上近年來日本人熊衝突不斷升溫。日本環境省指出,2025年度(4—9月)全國累計99起人身被害、108名受害者,其中5人死亡;進入10月後,致死與重傷個案快速增加,25日統計死亡人數已達10人,刷新有史以來最嚴重紀錄。其中又以岩手、秋田、長野等縣為熱點;就秋田縣而言,至10月26日止死傷合計約54人,占全國近半,秋田縣議會甚至使用「災害級」來形容現況。
一般民眾可能認為,遠離山林就能避免危險,但熊的蹤跡已頻繁出現在市鎮核心區。秋田市中心千秋公園,僅距離JR秋田站約600公尺,已接獲多次出沒通報,周邊飯店、醫院、政府設施與學校均提高警戒;湯澤市曾出現黑熊闖入民宅「滯留6日」的罕見事件。北海道、富山、群馬、仙台等地亦陸續傳出熊入市街、學校周邊或商業區的通報。
鈴木健太28日赴防衛省請求支援,強調地方獵捕小隊與警方人力嚴重不足,「無法再以縣市町村力量單獨應對」。他並澄清請求不涉及「讓自衛隊開槍射殺」,而是希望以後勤協助為主,包括:陷阱巡檢、運送與處置被捕獲個體屍體、出沒資料蒐集與現場支援等不需獵捕資格的工作。
小泉進次郎回應,政府將「在職權範圍內最大限度恢復安全」,並以不影響國防任務為前提,參考過往北海道、高知縣支援獵鹿經驗(如空中監測、雪地車搬運等),以「訓練」名義迅速投入可執行的後勤任務。防衛省同日下午派出聯絡官進駐秋田縣政府,研擬派遣方案細節。
許多人也好奇,為何熊更常「下山」?應涉及食物歉收、個體數增加與人為環境交錯等多重因素影響。多份地方與媒體報導指出,2025年東北多地山毛櫸(Japanese beech,學名Fagus crenata)開花量偏低、結果不良,直接影響亞洲黑熊在入冬前的高能量攝取;同時,近年黑熊族群量估計上升,目擊通報從4—7月即破萬件,為有統計以來新高。食物稀少與個體數增加的疊加,使部分熊把活動半徑擴大到人類聚落邊緣,甚至越過鐵道、幹線道路進入市區覓食落果、垃圾與作物。
日本岩手大學農學部副教授山內貴義示警,暖冬與氣候異常恐改變熊的冬眠節奏,部分個體「冬季仍活躍」,災情可能延續到翌年。就誘因而言,「民宅周邊果樹(特別是柿子樹)」被反覆點名。柿子成熟期長、落果在積雪下也可保存,是冬季穩定食源;若居民未採收,將持續吸引熊接近。
在「熊把人當獵物」的高風險時段,過往「搖鈴驅熊」的經驗法則已遭質疑:防熊鈴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反吸引好奇,或是對人類失去戒心的熊(人慣れグマ);山內貴義建議改以結伴行動、提高可視度(亮色衣物)、嚴格時間管理(避開清晨、黃昏活躍時段),並在農作、林道作業時保持視線與退避空間。居家端則應盡速採收或修剪柿子、栗子等果樹,妥善封存廚餘與飼料,避免成為誘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