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准許獵殺「兇猛天鵝」政府稱為保護濕地 動保團體批「不人道」

加州准許獵殺「兇猛天鵝」政府稱為保護濕地 動保團體批「不人道」啞喉天鵝的特色為橘色的喙。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加州政府近日通過一項爭議性法案,允許從明年起全年獵殺「啞喉天鵝」(Mute Swan, Cygnus olor)。州政府表示,此舉是為防止外來天鵝破壞當地濕地與原生水禽棲地,但動物保護團體批評這項政策「殘忍又多餘」,呼籲以非致死方式管理族群。

啞喉天鵝原生於歐亞北部與中部地區,十九世紀由私人飼主引進美國作為觀賞鳥。牠們體型龐大、外型優雅,長期被視為園林與湖泊的象徵。然而,這些被引入的天鵝在逃逸或遭野放後迅速繁殖,近年在美國多州形成穩定族群,對當地濕地生態構成壓力。

根據加州魚類與野生動物局(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CDFW)指出,啞喉天鵝會在濕地築巢、啃食水生植物並驅逐其他鳥類,導致棲地破壞與生物多樣性下降。「牠們的數量暴增,對濕地生態造成嚴重損害。」CDFW 資訊官彼得・提拉(Peter Tira)說,「加州已失去九成以上的歷史濕地,這些鳥類佔據有限的水域,並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

新通過的《第 764 號州議會法案》(Assembly Bill 764)由共和黨議員傑夫・岡薩雷斯(Jeff Gonzalez)提出,並於本月由州長紐森(Gavin Newsom)簽署生效。該法案將啞喉天鵝列入「入侵鳥種名單」,與麻雀與歐椋鳥同列,允許全年獵捕。除持有狩獵執照者外,土地所有人與獲書面授權的租戶也可不需執照進行獵殺。

這項法案獲得多個保育與狩獵組織支持,包括加州水禽協會、美國鳥類保育協會、草原濕地區域協會與圖萊里盆地濕地聯盟等團體。支持者認為,開放狩獵能協助控制外來物種數量,減輕對原生水禽的壓力。

康乃狄克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教授瑪格麗特・魯貝嘉(Margaret Rubega)指出,啞喉天鵝每日可攝食約八磅水生植物,對濕地植被構成嚴重破壞。牠們不僅大量進食,還會連根拔起植物,使整個濕地底層被翻動。魯貝嘉解釋,當底泥被擾動、水草被破壞,整個濕地結構都會改變,不僅影響其他鳥類,也會連帶波及魚類與兩棲動物。

黑嘴天鵝為當地原生種,喙為全黑色。從外觀能明顯區分。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此外,啞喉天鵝在繁殖期護巢行為極具攻擊性,常驅趕其他鳥類甚至人類。魯貝嘉形容,「牠們就像把一個十七歲高中生放進國中操場一樣,牠永遠會贏。」

雖然名字裡有「Mute(沉默)」一詞,但啞喉天鵝既不安靜也不溫馴。牠們的外觀極具辨識度,擁有橘紅色的鳥喙與黑色喙瘤,喙根部的黑色隆起尤其明顯,是牠們最具代表性的特徵。雄鳥的喙瘤比雌鳥更大,繁殖期會更加突出。牠們的頸部修長、常呈優雅的 S 形曲線,游泳時微微上翹,展現出高傲的姿態。成鳥全身羽色雪白,體重可達十三公斤,翼展近兩公尺半,是北美常見天鵝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這樣的體格也使牠們成為濕地的「霸主」。護巢期間,牠們常以半張翅膀、挺胸滑行的姿勢示威,若感覺受威脅,會張翅拍擊入侵者,甚至能以翅膀力量擊斷人類手腕。CDFW 提醒民眾在公園或濕地遇見時,應保持距離,避免干擾巢區。

儘管 CDFW 強調啞喉天鵝並不受《候鳥保護條約法》(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保護,因其屬外來種,但動物保護組織強烈反對以「獵殺」作為控管手段。紐約非營利組織「動物之友」(Friends of Animals)在八月發布聲明,呼籲加州居民寫信反對法案,批評此舉「不人道且迎合狩獵利益」。

聲明中指出,「這是垂死的狩獵產業為了多增加一種『可射擊鳥』所做的掙扎,我們不會坐視不管。」該組織主張應採取非致死方法,例如處理鳥蛋,或族群遷移,而非將殺戮制度化。

根據 CDFW 統計,外來入侵物種是加州原生動物面臨的第二大威脅,僅次於棲地喪失。提拉指出,啞喉天鵝確實是一個問題物種,而新法至少提供了管理工具。然而,學者與環保團體普遍認為,單純獵殺難以根除外來種問題,應結合棲地修復、族群監測與公共教育,才能防止類似情況重演。

許多美國居民已習慣在湖泊、公園中見到這些白色天鵝,甚至將牠們視為自然之美的一部分。魯貝嘉坦言,「對很多人來說,『外來』這個概念其實模糊。如果你一輩子都看見牠,牠到底算不算原生?」這種情感依附使管理措施更加兩難,在保育與情感之間,政策該如何取捨?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