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日本東北地區連月爆發熊襲事件,造成至少10人死亡、逾百人受傷,創史上最嚴重紀錄。秋田縣知事鈴木健太更於28日前往東京,請求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派遣自衛隊協助防熊。事實上,這並非日本獨有現象,人熊衝突正快速全球化,從北美落磯山區到歐洲喀爾巴阡山脈,再到台灣山區,熊類接近人類聚落的事件急遽增加,象徵野生動物與人類邊界正在消失。
日本:致死事件創新高 地方推「緊急狩獵」制度應急
根據日本環境省統計,截至10月底,2025年度已有10人死於熊襲、逾百人受傷,為有統計以來最嚴重一年。秋田縣、岩手縣與長野縣成為重災區;秋田縣單縣死傷即達54人,占全國近半。許多案件不再發生於深山,而是在住宅區、公園與學校周邊。官方形容事態已達「災害級(Disaster Level)」。
為應對危機,日本於9月修法啟動「緊急狩獵(Emergency Rifle Hunting)」制度,首次允許地方政府在人類日常生活圈中授權獵友會進行實彈射擊,以縮短等待警察命令的時差。10月14日,宮城縣仙台市完成全國首例正式執行案例。
不過,制度仍受制於三大困境:獵人高齡化、責任歸屬不明與酬金偏低。全日本約21萬名持照獵人中,六成為60歲以上,年輕世代參與不足。若住宅區射擊發生意外,責任界線模糊,使許多獵人卻步。獵友會呼籲政府建立保險與免責制度,並提高出勤酬金。
延伸閱讀:日本人熊衝突創新高 10死百傷 秋田知事請求自衛隊支援
歐洲:羅馬尼亞、斯洛伐克開放狩獵配額 引發爭議
類似危機在歐洲亦全面升溫。羅馬尼亞的棕熊(Ursus arctos arctos)族群估計達1.3萬隻,為歐洲之最。官方通報顯示,僅2023年就有7,500起熊害報案、10人死亡。為回應不斷升高的衝突,羅馬尼亞環境、水與森林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Waters and Forests)於2023年8月核准全國撲殺配額426頭,分為「預防性撲殺」與「事後干預」兩類,授權地方森林管理局在特定風險區實施。
然而,根據歐盟與當地媒體的後續追蹤,實際執行數約為280頭左右,雖然部分農村居民反映熊害短期內減少,但生態監測顯示整體衝突事件仍持續上升。環團批評政府此舉違反《伯恩公約》(Bern Convention)與《歐盟棲地指令》(Habitats Directive),指責當局以「公共安全」為名行「族群控制」之實,未先強化垃圾管理、電網防護與生態補償等根本性措施。

延伸閱讀:棕熊襲擊19歲登山客引眾怒 羅馬尼亞急通過新法增加可撲殺量
“防範人熊衝突” 羅馬尼亞允許地方當局自行決定是否射殺棕熊
斯洛伐克今(2025)年春天也因連續襲人事件宣布「全國緊急狀態」,允許撲殺350頭棕熊。學者指出,歐洲熊衝突升溫的關鍵在於「邊界地帶(Buffer Zone)」失效。邊界地帶原是介於熊棲地核心區與人類生活圈之間的緩衝區,設計目的在透過林地、農地或自然灌叢隔離熊與人類,同時以電網與監測系統預警。然而近年來,農村人口外移、度假村與露營業擴張,加上氣候變遷改變植被分布,使得這些原本應防止熊越界的緩衝地帶,反而成為熊最常出沒的衝突前線。
斯洛伐克政府在宣布「緊急狀態」後的半年內,實際獵殺約180至200頭熊,約達配額的六成。多起撲殺行動集中於塔特拉山與波普拉德地區,引發歐盟介入調查,評估是否違反《棲地指令》(Habitats Directive)中「保育優先、僅在無替代方案時方可致死」的原則。
延伸閱讀:人熊衝突不斷 斯洛伐克政府計畫撲殺350隻棕熊、販售熊肉
斯洛伐克人熊衝突升級棕熊市區遊蕩釀5傷 遭政府射殺
學界普遍認為,大規模撲殺僅能暫時止血,卻無法根除熊下山的結構性原因:棲地破碎化、垃圾管理不善與氣候變遷造成的食物短缺。
北美:灰熊回歸卻衝突倍增
在北美,美國黃石生態區(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同樣面臨兩難。黃石地區2024年有20多頭灰熊(Ursus arctos horribilis)遭車撞或誤射死亡,2025年截至10月已破去年同期;蒙大拿州與懷俄明州居民投訴「灰熊進入住宅區」事件增加三成。
加拿大雖宣稱「以教育取代撲殺」,但光卑詩省每年仍有數百頭黑熊(Ursus americanus)被「人道處置」。政府正嘗試「Bear Smart Community」計畫,推廣垃圾桶上鎖與果樹管理,但城鄉交界衝突仍未見緩解。黑熊撲向人類,巡守隊開槍自保。黑熊緊急送醫仍不幸身亡。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台灣:台灣黑熊連咬四犬 悲劇收場
在台灣,4月花蓮縣卓溪鄉一處山區農舍,連續三晚有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闖入咬死4隻守門犬。林務局與部落巡守隊緊急設置感應燈與驅離裝置,並調派紅外線攝影監測。台灣黑熊族群雖不足千隻,但活動範圍涵蓋花東縱谷、中央山脈等地,部分個體已學會在果園、雞舍尋找食物。隨著山區農村人口外移、飼養犬貓增多,熊接近聚落的機率逐年上升。
延伸閱讀:野放台灣黑熊作勢攻擊人類 巡守隊防衛開槍自保 黑熊傷重不治
從日本的「緊急狩獵」到羅馬尼亞的撲殺額度,再到花蓮的守門犬事件,已經能看出人類活動、氣候變遷的壓力正在擠壓熊的生態空間。這場跨國的人熊衝突,似乎是一場人類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與自然關係的試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