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西班牙自然攝影師安赫爾.伊達爾戈(Ángel Hidalgo)近日於哈恩省(Jaén)山區拍攝到一隻罕見的白變伊比利亞猞猁(Iberian lynx,學名 Lynx pardinus),這是全球首度拍攝到的白色個體。專家指出,出現「白變」這種基因突變,顯示西、葡兩國歷時十餘年的復育計畫已見成效,也代表著伊比利亞猞猁的族群正逐步恢復基因多樣性。
綜合外媒報導,伊達爾戈在回收自設的紅外線相機影像時,驚訝地發現一隻全身泛白、眼神銳利的猞猁出現在鏡頭前。他形容:「那像是地中海森林裡的白色幽靈。」根據當地媒體《Ahora Jaén》報導,這段畫面拍攝於10月22日。為防止偷獵,拍攝地點被刻意保密。
該猞猁患有「白變症」(leucism),是一種基因突變導致皮膚或毛髮色素缺乏的現象,但與常見的白化症不同,牠的眼睛仍保有正常色澤。從畫面中可見,這隻野生個體並未配戴追蹤項圈,顯示牠是自然族群的一員。
伊比利亞猞猁是歐洲唯一原生的大型貓科動物之一,曾因棲地破碎化、兔類(其主要獵物)數量銳減及車禍等威脅而瀕臨滅絕。2002年時,全世界僅剩約94隻野生個體。2011年起,西班牙與葡萄牙政府展開聯合復育計畫,透過人工繁殖、野放與棲地連結重建,成功讓族群數量逐年上升。
根據西班牙生態轉型部(Ministerio para la Transición Ecológica)最新統計,至2023年伊比利亞猞猁的族群已超過2000隻,分布於西班牙南部的莫雷納山脈(Sierra Morena)、托雷多山區(Montes de Toledo)、西葡交界的瓜迪亞納河流域(Guadiana basin)及多尼亞納國家公園(Doñana National Park)等地,甚至擴展到過去被認為不可能棲息的北方山區,如帕連蒂納山脈(Sierra Palentina)。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目前將此物種列為「易危」(Vulnerable),但保育人士指出,族群結構的穩定與基因多樣性的恢復,讓復育成果更具長期意義。
專家認為,白變猞猁的出現雖為偶然,但也反映出族群規模足以產生罕見基因變異,是生態健康的指標之一。哈恩大學野生動物研究員卡洛斯.巴雷拉(Carlos Barrera)表示:「若族群過小,基因瓶頸效應*會使變異減少;如今能觀察到白變個體,是族群復原的自然徵兆。」
註:「基因瓶頸效應」(genetic bottleneck effect) 是指某一物種族群在某個時期因為天災、人為干擾、疾病或其他突發事件,導致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只剩下少數個體存活。這些倖存個體的基因組合非常有限,之後就算族群數量恢復,也會因為基因來源過於單一,造成整體遺傳多樣性降低。
然而,保育挑戰仍未結束。儘管族群數量回升,但伊比利亞猞猁仍受限於棲地破碎、交通事故與獵物減少。西班牙每年約有20隻猞猁死於道路撞擊。政府與民間團體正持續加裝野生動物通道、監測兔類族群,並推動社區教育,以降低人類干擾。
作為地中海森林生態系的頂級捕食者,伊比利亞猞猁在維持生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牠主要獵食歐洲兔(Oryctolagus cuniculus),若猞猁消失,兔類數量勢將暴增,導致草地過度放牧、植物群落退化,進而影響鳥類與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棲息。
伊達爾戈雖非專業生物學家,卻多年投入生態攝影志業,他長期設置紅外線相機紀錄動物活動,希望能提高社會對野生動物保育的關注。他在社群媒體分享照片時寫道:「這不是一張普通的照片。我覺得這張照片,是一個希望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