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與大象連環襲擊釀死傷 專家警告「保育成功」反噬社區安全

印度卡納塔克邦(Kodagu)地區,發生了老虎襲擊事件,共造成兩人喪生。圖片來源/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印度卡納塔克邦(Karnataka)近來爆發多起人與野生動物衝突事件,短短一週內接連發生老虎襲擊牧牛人及野生大象闖入村落造成死亡的悲劇。根據《The Hindu》、《Times of India》與地方森林署統計,今年截至10月底,全邦因大象或大型貓科動物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70人,是近十年最高紀錄之一。

10月下旬,卡納塔克邦南部奇克馬加魯爾縣(Chikkamagaluru)的一名牧牛人,在放牧時遭一頭老虎突襲身亡。不到三天後,邦內另一地區哈桑縣(Hassan)也傳出一頭雄性大象闖入咖啡農園與住宅區,造成至少三人死亡、多人受傷。事發後,當地居民焚燒道路輪胎抗議,要求政府加強巡邏與設立防護柵欄。

森林署(Forest Department)派遣緊急應變小組前往現場,並以麻醉槍嘗試驅離大象。然而專家指出,驅趕與麻醉並非長期之計,反而可能因動物壓力過高導致行為更具攻擊性。

卡納塔克邦是印度野生動物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擁有全印度最多的亞洲象族群(約六千頭),同時境內也設有五個虎保護區(Tiger Reserves)。然而,近年農地與茶、咖啡園擴張,造成森林邊緣地帶碎裂,野生動物覓食路線被切斷,被迫進入村落尋找食物與水源。

印度環境與森林氣候變遷部(MoEFCC)報告指出,2020年至2024年間,印度每年平均約有400人死於大象襲擊,另有逾百人死於虎與豹攻擊。專家表示,保育計畫雖使老虎數量回升至近3,200隻,但同時加劇了「人與野共存」的壓力。

目前卡納塔克邦政府針對野生動物襲擊事件,設有補償機制:死亡案例最高可獲50萬盧比(約新台幣19萬元),但申請程序繁瑣,常遭居民批評「賠得慢、金額少」。有農民憤怒表示:「我們因政府保護老虎而失去家人。」這種情緒導致部分村落出現報復性獵殺或毒餌事件。

非營利組織「Wildlife SOS」指出,若未改善補償效率與社區參與,恐使多年保育成果功虧一簣。該組織呼籲政府建立「人獸共存基金」,將旅遊收益回饋社區,提供村民報警獎金與教育資源。

為降低衝突,卡納塔克邦林業廳開始部署人工智慧與熱影像監測網,利用紅外線相機即時通報象群活動,並由社區志工透過簡訊通知居民避難。然而,系統仍受限於網路覆蓋率與資金不足。

「印度野生動物研究中心」(Wildlife Institute of India)研究員卡里亞帕(A. Kariyappa)指出:「科技只能延緩衝突爆發,關鍵在於設計能讓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的景觀。」他建議設置更多「生態走廊」(ecological corridors),讓象群和貓科動物能安全遷徙,並以種植耐啃植物、設立蜂箱圍籬等方式降低農損。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