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每年十一月,英國的熊蜂進入冬眠期,紅尾熊蜂(Bombus lapidarius)也暫別花叢。這種全身漆黑、尾端鮮紅的熊蜂,是英國24種熊蜂中最常見的一種,牠們通常在夏季活躍、在地洞中築巢繁殖。然而,過去30年間,紅尾熊蜂的數量卻急劇下降,主要原因來自集約化農業導致棲地破壞與花源消失。
如今,研究人員意外發現,遍布英國各地的太陽能發電場,或許正成為這些熊蜂的「意外救星」。
根據最新研究,英國目前共有1,042座太陽能農場。若採用「友善野生動物」的管理方式,例如在板間種植野花、維持綠籬,便能顯著提升蜜蜂與其他授粉昆蟲的數量。研究團隊指出,這些以生態為導向管理的農場中,熊蜂族群數量比一般草皮覆蓋的場域多出一倍以上。相對地,那些僅覆以草皮、缺乏多樣植栽的太陽能場域,對生態幫助極為有限。
研究顯示,當太陽能農場的植栽規劃得宜,不僅能吸引紅尾熊蜂築巢、覓食,也能讓牠們在開花季節延長活動時間。雖然這些效益大多侷限在太陽能農場範圍內,但若周遭農地過於貧瘠或單一化,一連串相互連結、採取同樣友善植栽策略的太陽能場域,便有機會構築出跨區的生態廊道,成為熊蜂復育的重要基地。
過去,太陽能開發常被批評「奪走農地」,但這項研究凸顯另一種思考:若能兼顧發電與生態,太陽能設施反而能補足現代農業的缺口。由於集約化耕作使大片土地僅種單一作物、幾乎不開花,導致授粉昆蟲難以存活。反觀太陽能板下的空間,只要稍加規劃,便能提供豐富的花蜜與棲息地。
學者指出,紅尾熊蜂的族群數量在英國南部與中部下降最為明顯,這些地區同時也是太陽能發電擴張最快的區域,若能導入生態管理措施,將成為復育工作的關鍵契機。
此外,太陽能農場不僅有助蜜蜂,也能惠及蝴蝶、獨居蜂及小型鳥類,進一步提升整體生態系的韌性。專家呼籲,政府應將此成果納入再生能源政策中,制定「生態太陽能設計指引」,確保能源轉型不再與自然為敵,而是攜手共生。
每到冬季,紅尾熊蜂的工蜂與雄蜂在交配後死亡,僅剩受精的蜂后存活。牠們會鑽入灌木叢或石牆縫隙中冬眠,等待春天氣溫回升,再度築巢、繁殖下一代。這樣的生命週期極為脆弱,若春季缺乏開花植物供其覓食,蜂后往往無法撐過覓食期,導致族群無法延續。
因此,如何在農業與能源用地間創造穩定花源,成為保育成敗的關鍵。對紅尾熊蜂而言,太陽能板下那一片「閒置之地」,也許正是新生的搖籃。
英國野生動物信託基金會(Wildlife Trusts)指出,太陽能發電若搭配多樣植栽,不僅不會影響能源效率,甚至能改善土壤品質與防止水土流失。該會建議開發商選用本地原生花卉,如薰衣草、苜蓿與石竹,這些植物既耐旱又能吸引蜜蜂。
研究人員補充,若全英約一半的太陽能農場皆導入「生態化設計」,將可在十年內恢復過去失去的授粉昆蟲族群,對糧食安全與生態平衡皆有深遠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