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襲激增AI 假影片瘋傳加劇恐慌 專家憂提升受害風險

網路上充斥著各種人熊衝突的影片,卻是以AI製作,以假亂真。圖片來源/tiktok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日本今年熊襲事件創下歷史新高,原本已讓民眾人心惶惶,如今社群平台上大量流傳的 AI 假影片更進一步推升恐懼情緒。多段以熊為主角的 AI 生成影片在 TikTok 等平台爆紅,從「熊闖便利商店」到「女高中生徒手擊退黑熊」等情節皆看似逼真,甚至有部分民眾誤以為是真實新聞,引發當局與專家高度關注。研究警告,這些假影片不只加深民眾對熊襲的焦慮,更可能扭曲官方宣導的避難指引,讓人們在野外或城鎮遇到熊時做出錯誤反應,進而提高受傷甚至喪命的風險。

今年日本熊隻出沒範圍急速擴大,從深山一路逼近城鎮與農村,真實的襲擊事件已屢上新聞版面。根據日本環境省統計,今年已有 13 人死於熊襲,超過歷史最高紀錄的兩倍,另有上百人受傷;今年 4 至 9 月間,全國通報熊目擊案件達 2 萬 700 例,較去年同期多出 7,000 起。在東北與北陸地區,不少居民已出現不敢獨自外出、郵務員與物流人員需調整勤務等狀況,生活受到明顯影響。

然而,在真實威脅之外,一波 AI 技術生成的「假熊災難」也同步席捲網路。日本《讀賣新聞》調查 TikTok 上以「bear」「video」為關鍵字的百則影片,發現其中約六成為 AI 生成內容,多數皆帶有來自 OpenAI 影片生成器的 Sora 浮水印。儘管部分創作者會在內文標示影片並非真實事件,但許多畫面逼真到讓使用者極難分辨真假,更讓因熊襲新聞而緊繃的民眾心理雪上加霜。

最具代表性的假影片包含「熊破壞太陽能板發電場」、「熊叼走家犬逃逸」等情節,有些甚至模仿電視新聞形式,使用真實地名、校色一致的字幕條與現場口述,使其真假難辨。在其中一段被瘋傳的影片中,畫面顯示一頭熊闖入秋田縣能代市(Noshiro)的便利商店,影片甚至有「現場記者連線」,使部分民眾信以為真,迫使當地政府公開澄清「從未發生此事件」。另一段假影片則顯示一頭熊在石川縣街道上追趕路人,當地官員同樣緊急出面否認,並再次呼籲居民「切勿相信非官方發布的警訊」。

更令人憂心的是,多段 AI 假影片以誤導性的方式呈現「錯誤的應對行為」。其中最受討論的一段畫面顯示一名女高中生以書包與熊對打,外表看似勇敢,實則完全悖離防熊原則。專家指出,日本常見的亞洲黑熊體重可達 130 公斤,而北海道常見的棕熊(Ussuri brown bear)體型更可高達 400 公斤,奔跑速度輕易超越人類。任何形式的「搏鬥」不但無效,反而會刺激熊發動致命攻擊。東京農工大學教授小池伸介(Shinsuke Koike)警告,這類影片會營造不切實際的印象,使民眾誤以為能以體力壓制熊隻,增加遭受攻擊的風險。

假影片之所以大量冒出,除了以「熊襲」為題材能迅速吸引流量,也因今年熊隻出沒本就頻繁。專家分析,今年山區橡實與山毛櫸果實歉收,導致原本以堅果為主食的熊隻出現覓食危機,加上日本農山村長期人口減少、田地荒廢,使人與熊之間原有的棲地緩衝帶逐漸消失。糧食不足與棲地界線的模糊雙重作用,使熊更容易進入城鎮、道路與住宅區。近期許多影片描繪人類餵食熊隻,也讓研究者倍感擔憂,因為餵食會讓熊習慣人類氣味、喪失警戒心,演變成更加危險的「問題熊」。

除了民眾感受恐懼之外,各行各業也受到熊隻頻繁出沒的衝擊。日本郵政日前宣布,暫停秋田縣部分區域的郵件收送,並請自衛隊協助持照獵人進行陷阱與撲殺任務。電信公司 NTT 東日本則正在重新檢討技術員的山區巡檢安全流程,確保維護通信塔的工程師不會遭遇熊隻。物流業者黑貓宅急便也表示,若判斷貨運人員恐面臨風險,將不排除暫停配送。

隨著真實熊襲事件與 AI 假影片交錯,民眾恐慌情緒難以避免,但專家強調,最大危機在於假資訊可能干擾官方防災訊息,使民眾在危急時刻採取錯誤行動。從誤以為「可以與熊對打」、到相信「熊會主動靠近人類要食物」等觀念,都可能讓原本可以避免的傷亡反增。面對假資訊暴增,日本地方政府與媒體紛紛呼籲民眾確認來源、以官方發布為準,並提醒社群平台上「逼真不等於真實」。

儘管 AI 假影片造成不小混亂,但專家仍認為,只要官方持續更新資訊、民眾養成辨識能力,仍有機會減緩恐慌蔓延。小池伸介強調,在野外或城鎮遇到熊時,最重要的不是勇敢,而是維持距離、避免奔跑、避免投餵、並及早通知相關單位。他提醒,當熊因食物匱乏而靠近人類時,「任何使熊失去戒心的行為都會讓未來更危險」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