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歐盟全面禁用新菸鹼類農藥(neonicotinoids)多年後,法國的食蟲性鳥類族群終於出現初步回升跡象。最新研究顯示,自 2018 年禁令生效以來,曾因昆蟲銳減而快速下降的鳥類族群,於 2019 至 2022 年間明顯出現約 2% 至 3% 的成長。研究團隊指出,這項小幅度的改善雖然溫和,但已足以證明禁令有效。然而,由於此類農藥在環境中具有長期殘留性,鳥類族群要完全恢復至健康水平,恐怕仍需數十年之久。
綜合外媒報導,新菸鹼類殺蟲劑是全球使用最廣的農藥之一,自 1990 年代問世以來廣泛應用於農作物以及寵物的除蚤產品。研究指出,這類農藥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會被吸收並分布全株,使任何啃食植物的昆蟲都面臨中毒風險。早在 2000 年代初期,法國與德國即陸續出現蜂群大量死亡事件,後續研究證實,新菸鹼即便極微量,也足以干擾蜜蜂導航與覓食能力。到了 2010 年代,其對蜂類造成的影響已成為重大公共議題。儘管農化企業強烈反對,歐盟最終仍於 2018 年禁止多數戶外用途。
此次研究是歐洲首度透過大規模調查來檢驗禁令效果。研究刊載於期刊《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法國生物多樣性研究基金會(Fondation pour la recherche sur la biodiversité)研究員湯瑪斯.佩洛(Thomas Perrot)領銜。他與團隊分析來自全法 1,900 多個調查點的鳥類紀錄資料,這些資料由長期參與「法國繁殖鳥類調查」(French Breeding Bird Survey)的志工鳥類觀察者蒐集,涵蓋 2013 至 2018 年禁令之前的情況,以及 2019 至 2022 年禁令後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喜食昆蟲的鳥類,例如黑鳥(blackbird)、冕戴噪眉鶯(blackcap)與洋朱雀(chaffinch),其族群數量在禁令實施後呈現 2% 至 3% 的平均增幅。雖然增長幅度並不大,但佩洛強調,這已足以證明禁止農藥的政策確實帶來改變。他指出,「即使只是幾個百分點,也是有意義的」,並認為歐盟成員國可能會陸續出現相似趨勢,只是其他國家目前尚未有大規模的研究結果可供比對。
研究同時發現,禁令之前曾使用新菸鹼類農藥的地區,其食蟲鳥類密度普遍比未使用地區低 12%。這樣的差距說明農藥的長期負面效應十分顯著。佩洛表示,新菸鹼類農藥具有高度持久性,可在土壤中殘留多年,禁令後的改善速度自然會非常緩慢。過往有關 DDT (滴滴涕)的歷史研究也顯示,大型生態系受到農藥毒害後,往往要十年至二十五年才有辦法全面復原。
雖然食蟲鳥類開始呈現回升,但飲食較為多元、依賴昆蟲較少的鳥類,例如原野鴿與家麻雀,受農藥禁令的影響則不明顯。佩洛推測,這些非專一性食物策略的鳥類較不容易受到昆蟲減少的衝擊,因此族群變化與新菸鹼類農藥的直接相關性相對較低。他也指出,不只鳥類可能受惠,包括小型哺乳動物、蝙蝠,甚至某些食昆魚類也可能在禁令後間接受到好處,只是目前仍缺乏針對其他動物群的研究。
在政策層面,這項研究重新突顯新菸鹼類農藥禁令的重要性。荷蘭鳥類保育組織 BirdLife Netherlands 的農村政策專員法蘭斯.范阿勒貝克(Frans van Alebeek)表示,禁令能夠通過是因為歐盟議會承受了來自公民的巨大壓力。他對法國已經出現復甦跡象感到意外,並強調在如此困難的研究條件下,仍能觀察到族群回升,是一個極具鼓舞性的訊號,也凸顯禁止農藥確實能促進野生動物恢復。
鳥類族群在全球許多國家都呈現急遽下降的趨勢,而昆蟲減少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是主要原因之一。新菸鹼類殺蟲劑因其「系統性毒性」特質,會使植物的所有組織具有毒性,讓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在繁殖季節面臨食物來源銳減的困境。也正因如此,禁用新菸鹼類農藥被視為降低生態系壓力的重要一步。然而在禁令以外的地區,問題仍持續惡化。例如美國仍廣泛使用新菸鹼類農藥,並且自 1970 年代以來,食蟲鳥類估計已減少近 30 億隻,顯示這類農藥對生態影響的規模遠超歐洲範圍。
范阿勒貝克補充,新菸鹼類的問題只是化學農藥發展趨勢的一部分。他指出,農藥產業正不斷開發「低劑量、高毒性」的產品,雖然使用量看似減少,但對環境的負擔卻未跟著降低。他認為目前針對農藥上市前的審查制度仍嚴重不足,過去五十年來反覆發生的農藥危機顯示,現行制度沒有真正吸取歷史教訓。
儘管如此,研究團隊仍強調,眼前的回升訊號代表禁令正在發揮作用,是整體生態恢復的重要起點。只是,新菸鹼類在土壤中的長期殘留,意味著復甦勢必緩慢。佩洛認為,法國食蟲鳥類族群的全面復原至少還需數十年,但這正是「正常且可預期」的情況。他強調,關鍵在於確保政策持續推動,並讓農業朝永續方向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