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助力海洋研究減少干擾 揭開野生動物奧祕

亞當.雅尼-凱勒(Adam Yaney-Keller)與瑞貝卡.麥金塔許(Rebecca McIntosh)表示,無人機能協助研究人員蒐集寶貴的數據。圖片來源/亞當.雅尼-凱勒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澳洲維多利亞州的菲利普島(Phillip Island),當清晨的陽光灑在岩岸上空,一架無人機正緩緩升起,飛向距岸不遠的「海豹岩」(Seal Rocks)。這裡是澳洲南非海豹(Arctocephalus pusillus)棲地之一,也常有海鳥、鯨魚與海豚造訪。過去,研究人員為了蒐集數據必須登島,卻往往在靠近時就驚動動物;如今,隨著無人機技術進步,科學家能以非侵入方式觀察與分析野生動物行為,開啟生態研究新時代。

綜合外媒報導,莫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亞當.雅尼-凱勒(Adam Yaney-Keller)已使用無人機進行三年研究。他指出,無人機讓研究者能在不干擾動物的情況下取得高解析數據。「我們能遙控無人機靠近動物,收集關於族群、行為甚至生理狀況的資料,而不必頻繁進行實體捕捉。」他說,這項技術可降低壓力反應、提升觀察精準度,也讓研究更具倫理性。


無人機配備紅外線熱感應、靜態與動態攝影鏡頭、雷射掃描儀與取樣板等設備。研究團隊能藉此分析動物體溫、心跳、體型等指標。雅尼-凱勒特別提到,一項創新應用是讓無人機穿過鯨魚噴出的氣柱(blow),蒐集微生物、荷爾蒙與基因資料,進行健康與疾病監測。「這讓我們能更深入了解牠們的生理變化與生態壓力來源。」


雅尼-凱勒近期帶領團隊回顧學術文獻,發現2023年共有27篇關於無人機應用於野生動物生理生態學(ecophysiology)的研究,比2018年的7篇與2010年的1篇成長顯著。如今,無人機研究已遍布六大洲,對象涵蓋鯨豚、鱷魚、長頸鹿到天鵝等物種,展現技術在不同環境與物種中的廣泛適用性。
這種低干擾、高精度的研究方式,不僅提高數據可靠度,也有助長期監測與保育決策。例如可在不登島的情況下統計族群數量,或追蹤季節性變化與氣候衝擊。


自2016年起,菲利普島自然公園(Phillip Island Nature Parks)便開始使用無人機監測海豹族群。該機構資深科學家瑞貝卡.麥金塔許(Rebecca McIntosh)表示,海豹被視為「生態系統哨兵」(ecosystem sentinels),牠們的健康狀況能反映整體海洋生態變化。「我們希望透過海豹監測,掌握周邊海洋環境的健康指標,進而推估氣候變遷與污染對生態系的影響。」


除了海豹,無人機也被用於調查鳥類族群、夜間行為觀察及野生動物數量普查,甚至協助「除草地圖」(weed mapping)與海岸保育計畫。麥金塔許說:「菲利普島有豐富的野生動物,運用無人機能減少干擾,提升資料品質。未來我們也希望將應用範圍擴大至濕地等難以進入的區域。」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影像辨識、人工智慧與遙測技術整合,未來無人機有望實現自動辨識物種、即時數據傳輸與長時間監控,為生態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不過,操作仍需嚴格遵守飛航與野生動物保護規範,確保安全與倫理界線。


對雅尼-凱勒與麥金塔許而言,這項科技的價值不僅在於效率,更在於尊重。「科學應該服務於理解與保護生命,而不是干擾牠們的生活。」雅尼-凱勒說。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