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恆河是印度北部的大河,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更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然而近幾年種種研究都表明,恆河是一條細菌量超標、嚴重汙染、過度捕撈的水域。近期一項美國研究指出,當地漁民隨意丟棄漁具,導致恆河中的動物正受到塑膠廢棄物的侵害,其中更不乏瀕危物種!研究團隊建議,當局應該盡快以循環經濟的模式改善當地社區,解救河流中的動物。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日報》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恆河中的廢器塑膠漁具正嚴重侵害許多物種,包含水獺、烏龜、海豚等,其中更不乏瀕危物種,像是三線棱背龜和恆河豚。
該研究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從海溯源-恆河」探險計畫的一部分,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主導該研究,成員包含了印度、孟加拉等國的研究人員。研究團隊從恆河源頭一路往下,除了蒐集資料、採樣外,也進入漁民社區進行採訪,發現多數的捕魚設備(漁網、漁線)由於壽命短、缺乏垃圾處理系統,漁民往往直接將其棄置河中。
這些塑膠垃圾正嚴重恆河中的動物,研究作者Sarah Nelms表示:「塑膠製品可能會危害野生動物,我們認為最嚴重的威脅重點是纏繞,塑膠垃圾纏繞會傷害和殺死各種河川物種。」研究人員比對了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確定的21種「保護關注」河流物種清單,並且將其與相似物種易受糾纏的現有資料結合,計算出哪些印度的河流物種最容易受到威脅。結果發現,三線棱背龜和恆河豚等恆河瀕危物種最為危險,政府若再不出手,牠們極有可能走上滅絕命運。
在這項研究出來前,恆河已經被公認是世界上汙染最為嚴重、過度捕撈的河流地區,Nelms教授表示:「恆河支持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漁業,但過去完全沒有研究評估這個產業造成的塑膠污染,及它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同為研究團隊一員的倫敦動物學會成員、埃克塞特大學教授Heather Koldewey試著提出建議,他表示:「以『循環經濟』(重複使用具有價值的產品和設備)的模式,可以有效防止塑膠漁具進入河流,若漁具使用的是耐用的尼龍材料,漁具不使用時,這些材料將可以重複使用,用來製作地毯或衣服。」
Koldewey認為,以這項研究做為基礎,開始改變當地社區的習慣,將會對野生動物、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她說:「收集、回收尼龍是一個極具潛力的解決方案,它將減少塑膠污染並提供居民收入。恆河汙染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多種解決方案,但所有的解決方案都必須同時對當地社區和野生動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