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腦袋大的哺乳類通常智力較高,也擁有更完整的社會結構,但最近研究竟然發現牠們比較容易滅絕?最新的英國研究發現,與大腦較小的哺乳動物相比,大腦大的哺乳動物往往數量更少、滅絕風險更高,因為牠們需要更多的能量來維持生存。而這樣的發現未來將可以應用在保育方針上,針對較容易滅絕的族群進行保護。
綜合外媒報導,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動物生態學》(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期刊上,研究團隊調查了656種非飛行陸生哺乳動物的大腦大小、體重、飲食和族群密度之間的關係,發現哺乳動物的腦部大小與該類物種的族群數量存在著因果關係。大腦袋的哺乳動物族群密度低,物種滅絕風險也較高。
團隊解釋,這很可能是大腦袋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資源來維持能量,代表生存更加不易難。舉例來說,巴巴利獼猴(Macaca sylvanus)的大腦較小,牠們的平均體重為11公斤、大腦重95克,但牠們的族群密度卻是合趾猿的三倍;合趾猿的平均體重和飲食與巴巴利獼猴相同,但大腦重123克。
研究指出,大腦大小與族群數量多寡的關連,在靈長類動物和肉食哺乳類動物身上尤為明顯。像猴子、狐狸、老虎等哺乳動物,因擁有較大的腦容量,需要更多熱量維持腦運轉,也需要更多食物和資源來提供熱量,所以擁有更高技巧的覓食與狩獵技能,導致在演化過程中牠們的大腦越來越大。
研究負責人雷丁大學的Manuela González-Suárez博士表示:「雖然大腦與智力有關,但我們發現較大的大腦實際上可能反而成為哺乳動物的阻礙,使牠們的族群數量減少。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大腦袋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資源,因此需要更多的棲息空間。」Manuela認為此研究將有助於未來的保育計畫擬定,他解釋:「瞭解哪些動物在不同地區的族群密度狀況,對於保育來說至關重要。低族群密度將使物種更有可能滅絕,而較高的族群密度則可以有限度地暴露在威脅之下,例如需要進行必要道路拓荒時,就可以藉此考慮開發地。」
未來,研究團隊將針對齧齒類動物和有袋類動物進行進一步研究,因為目前尚未找到這些物種的大腦大小在不同環境中的影響。
Manuela說:「人類擁有較大的大腦,但我們已經利用先進智慧,透過農業和糧食生產來克服資源限制,我們理論上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大量生活。或許有一些擁有大腦袋的物種未來也能克服這些限制。」